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余華新作『越罵越賣』 警惕商業炒作傷害文學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6-24 18:17|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701|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日前接受本報專訪,對余華新作【第七天】提出中肯的批評(見6月21日本報文化新聞版【郜元寶:余華新作 為何『輕』和『薄』】),專訪刊出後反響熱烈,不少文學出版界人士和文學愛好者通過文匯 ...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日前接受本報專訪,對余華新作【第七天】提出中肯的批評(見6月21日本報文化新聞版【郜元寶:余華新作<第七天>為何『輕』和『薄』】),專訪刊出後反響熱烈,不少文學出版界人士和文學愛好者通過文匯報官方微博參與討論,認為評論是嚴肅而公允的,有助於人們客觀地評價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和文學價值。 
  有意思的是,余華的這部新作推出前後,圖書市場上演了極具戲劇性的一幕,出版社作出種種登峯造極的鼓吹不過幾天時間,『【第七天】是余華最差的小說』、『要不是作者是余華,這書根本出版不了』等負面評價在網上迅速流傳。雖說『越罵越賣』,可這麼多『差評』應該也出乎策劃者的預料。人們不禁要問:針對一部文學作品的評價,為何會出現『高台跳水』的景象?『高台』又是哪一雙無形的手築就的?
  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點出其中『奧秘』:文化市場被不懂文學、唯利是圖的書商出版商劫持,是一種不正常現象。『輕』而『薄』的長篇文學作品被輕易地製造出來,而後用一大堆真假莫辨的評語包裝得厚重又豪華,雖然在短期內賺了點錢,長遠看卻傷害了文學的根基。
  被策劃出的『裏程碑』
  今年5月底,許多媒體都收到發自某文化公司的一封郵件,郵件內容是以新聞報道形式組織的一篇宣傳文案,寫作者儼然已經代為採訪了出版方、渠道商、書店、作者、讀者和責編,樣樣齊全。文案這樣寫道:
  『(本報訊)昨日,記者 忽然在各大書店的顯要位置看到鋪天蓋地的著名作家余華新長篇小說【第七天】的大幅海報。蟄伏7年余華新作在秘而不宣下即將面世。這是一本什麼題材的小說?記者電話余華,其手機一直處於關機狀態……記者只好試圖通過三大網店和實體書店了解此書的相關動向,三大網店圖書頻道負責人紛紛表示『只知道作者即將出長篇小說,無任何資料』。某書店工作人員反映:『不清楚,不過余華的書還需要資料嗎?』據悉,出版社只向書店出示僅有作者名字的新書征訂單,一天內緊急征訂電話響個不停,新作預定量已超過70萬冊。記者幾經周折找到該書責編,旁敲側擊詢問『閱讀感受』,她為難之後表示此書將超越【活着】,成為余華新的裏程碑!雖然是本書的責編,但她拿到初稿時,並不知道是余華老師的作品,小說實在太精彩了,看了一個開頭就放不下,讀到第10頁淚不能止,邊哭邊看,一口氣連夜讀完,讀到結尾已成淚人……當記者再次試圖打探具體人物和情節時,她表示目前都不能說。僅作為一個讀者,這是她讀過的最好看的中國當代小說,沒有之一!至於新書何時上市,該書責編介紹說:『現在也許還不是最終定稿,余華還一直在修改中,如果首印100萬冊的話,加上印刷、物流、運輸、上市等流程預計還需要至少一個月時間。』
  事實上,與『需要至少一個月時間』的說法大相逕庭,6月中旬,各大網店和實體店已經開始售賣【第七天】的紙質版和Kindle版。讀者的胃口方被吊到極致,突然的提前放閘當然製造了搶購熱潮。這其實是商家慣用的『饑渴營銷』法。由此不難想像,文中種種極端狂熱的讚美和驚人的數字,又有幾分可信度?
  不少讀者衝着其中『蟄伏七年』、『將超越【活着】,成為余華新的裏程碑』和印在書上的『比【活着】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等宣傳語閱讀作品,卻發現事實與宣傳相距甚遠。讀者『陸樹』在豆瓣網上給出『這可能是余華迄今最差的一本書』的評價:『看之前充滿期待,畢竟對於余華是從【十八歲出門遠行】一路看過來的,而這次的【第七天】出版前更是看了不少出版商給的噱頭。所謂七年磨一書什麼的。但很明顯這本書從開始到寫完沒經過多長時間,書裏大概有一半的內容全是近年的微博熱點。』
  『市場』催發小說高產
  近年來,圖書市場上像【第七天】這樣的營銷案例不在少數。往往是售前一陣胡吹狂捧,售後卻引來一陣罵聲,爾後則無人問津。2010年,精典博維為作家麥家長篇小說【風語】製造了一系列話題,如『萬元徵集封面』、『千萬元版稅』、『起印50萬冊』等,宣傳語是『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密碼小說巔峯巨作』,但投放市場後很快就失去了光芒。
  2011年,安妮寶貝時隔5年推出的長篇小說【春宴】在發售前做足了『只聞樓梯響』的神秘營銷,正式亮相時,出版方萬榕書業宣稱首印110萬冊、地麵店發行320萬冊,讓人感覺不買【春宴】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看小說。結果沒過多久,這場華麗的營銷就在嘆聲中草草收場。
  郜元寶則告訴記者:市場主導的寫作狂潮使中國文學界看似熱鬧非凡,其實讓人感到相當寂寞。『根據這麼多年的觀察,我深感中國作家為這種市場導向付出了太多代價。面對看似「高產」的中國文學,評論家們應接不暇、疲於奔命,評論界也失去了從容閱讀、從容評說的心態和節奏。文學不應該毫無節制地提速,應該有一種從容和冷靜。』
  作者為何選擇直接出書
  耐人尋味的是,【收穫】雜誌官方微博前天發佈一條微博:『余華迄今為止總共創作了5部長篇小說,其中【在細雨中呼喊】、【活着】、【許三觀賣血記】、【兄弟】都發表於【收穫】雜誌,第五部小說【第七天】沒有在任何雜誌上發表,直接出書。』儘管出版社為了杜絕盜版、製造神秘,總是千方百計說服作家直接出書,但作家們往往難以舍卻先在文學期刊上發表、再由出版社出版修訂版這一程序,因為從中可以獲得編輯的意見、評論家的評價和讀者的反饋,甚至作家朋友之間的交流,有助於看清楚自己作品的水準。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韓少功的【日夜書】和蘇童的【黃雀記】都是作者讓出版社『等』雜誌先發表了再出版的。
  余華的【第七天】沒有在任何雜誌上發表就直接出書,等於選擇了多一些市場利益而少一些專業意見。固然,我們無法苛求余華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但出版社誇大其詞的營銷噱頭無疑起了反作用,因此,遭遇『高台跳水』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樣的營銷策略,其實是對作家,也是對文學莫大的傷害。 記者 吳越
來源:文匯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