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正宜 报道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第62届文化讲坛昨天下午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举行。本届文化讲坛邀请李肇星、冯骥才、郝平、濮存昕、韩美林、谢维和担任嘉宾,白岩松主持,共论“民族复兴的文化担当”这一主题。 我们都是文化志愿者 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刚一走上演讲台就对听众说:“请不要叫我 ‘先生’,要叫 ‘同学’,我们最好一起学习。”他谈了“人民至上”的艺术创作理念,“最早的艺术均来自于劳动人民,艺术创作不仅是服务于人民,而且是人民创造并且传承各民族的文化。 ”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也认为,文化不是一个对象,文化是人表现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而作为文化的携带者,最关键的是要有文化自觉。他指出,知识分子应该有文化先觉,像志愿者一样把文化承担起来。 著名演员濮存昕说,文明程度提高是每个人的事,每一个市民都应该是文化的担当者、文明的传承者。 “我们学习和继承了先贤们的文化和思想,更要一代代好好传承”。他希望能够用行动将传统文化带给他的滋养“做出来”,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文化复兴首当其冲 冯骥才说,“我们在呼唤着民族的复兴,我觉得文化的复兴首当其冲,而且文化的复兴,文明的复兴也是终极的。 ”他表示,“近年来,我们片面地关注了一个经济的社会,而现在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不能用钱解决的。如果这仅仅是一个富得流油的社会,它越富、越有钱,这个社会就越糟糕。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了‘癌细胞’――吸收了大量的营养也只能滋育那个癌细胞生长――所以,文明才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他谈到,“经济社会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现在确实应该思考把文明社会作为社会的目标。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我们所有的文化事业,它的终极都是为了社会。 ” 白岩松以创作《富春山居图》的故事为例,谈到“有用”与“无用”的关系。黄公望80多岁高龄在今富阳市郊区的一个深山老林里创作 《富春山居图》。900年前城市中间的人也都在做有用的事儿――与钱有关,与名有关。黄公望用了很多年画成之后,他也意识到绘画本身的这种无用。但是900年过去了,当时有权有名有势的人烟消云散,这个城市因这样一幅“无用师卷”的画而著名。现在这幅画给中国带来了扎扎实实的真金白银,成了招商最有用的东西,“这就是无用的有用之处”。 教育要教出思想 几位演讲者都谈到了教育在文化担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说,“我们现在对高等教育、对大学的评价,往往背离了大学作为文化担当者的角色。大学校长经常谈及那些时政性的指标,多少同学、多少实验室、多少土地、多少重点学科等等,以至于成天纠缠在这些数字中。他认为,大学作为一个文化机构,作为一个民族振兴的文化担当者,首先要考量它在文化上的贡献,在文化上的担当,以及在这种贡献和担当中所达到的境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呼吁,希望有更多的艺术大家能够像韩美林一样走进校园,帮助青少年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 韩美林则讲了他的老师们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说,老师们教给了他很多的东西,他希望能把韩美林艺术馆当成教育基地,“我会把我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 来源:新闻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