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新作【第七天】上市已有十餘天,但這部作品掀起的話題仍在不斷發酵。此前,出版方曾賣力為其吆喝,不斷抬高其身價,但真正讀到書中的內容,大批讀者紛紛表示失望。
人們不僅對這部作品本身的質量進行了批評,同時對其背後的商業炒作手段也提出質疑,並且對當代作家的創作心態進行了爭論。一本書受到如此多的質疑,只因其本身暗藏太多的『致命傷』。 過高期待傷了讀者 6月14日,【第七天】電子版和紙質版同步首發,並迅速成為熱點話題。該書赫然打出『比【活着】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的口號,出版方也對外宣稱,這部作品『將超越【活着】,成為余華新的裏程碑』。正是這樣的宣傳語,讓不少余華的『粉絲』對其高度關注。 但是,新書上市之後,過高的期待卻讓粉絲們很受傷。中央編譯出版社社長劉明清曾因【許三觀賣血記】、【在細雨中呼喊】等作品非常欣賞余華,但讀畢【第七天】,他不得不說:『余華的巔峯期過去了,儘管該作沿襲了作家敢於直面現實的寫作態度,但這不像是一部成熟的作品。』他認為,至少不像出版方宣傳的那樣是作家『蟄伏七年』之作。 讀者王麟則用『就像喝了一碗放了十天的酸梅湯』來形容此番閱讀經歷。『白開水一樣的文字,老掉牙的故事,支離破碎的新聞煽情場景,不加裁剪用進小說。剛出場的女主角臉譜化,被人用濫的女追男橋段……』他認為,余華不再是那個他曾經喜愛的余華了。 在爭議聲中,【第七天】的銷量開始下滑。此前,這部新書在噹噹、亞馬遜等電商的銷售榜上高居冠亞軍,如今則分別滑落到第七位和第六位。而在實體書店,該書更是沒能引發預期的轟動。據中關村圖書大廈方面統計,截至昨天,該書在這家書店的銷量僅有約70本,而北京圖書大廈該書的銷量也不過才200本左右。 過度炒作傷了行規 就在余華新書熱鬧上市之後,其過度商業炒作也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和批評。 早在一個月前,出版方就曾對外廣撒宣傳稿,聲稱各大書店在顯要位置張貼了該書大幅海報,一天之內新作預訂量超過70萬冊,書店工作量更比往日增加幾倍,有些人甚至徹夜加班。但中關村圖書大廈和北京圖書大廈均表示,出版方從未向書店提供過海報,書店內也並未張貼過這本書的海報,至於書店為這本新書加班加點,更是無從談起。『【第七天】在書店的上市可以說是悄無聲息的。』中關村圖書大廈營銷策劃部經理劉艷表示,現實情況是,目前書店對張貼海報規定嚴格,新書發行往往很少張貼海報了。 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為此直言不諱地說:『圖書進行炒作是應該的,但炒作要有根據,要根據對象實事求是地進行才好。』他認為,圖書的市場運作不能像編故事,不能吹得天花亂墜,強行左右市場,往往會適得其反。在他看來,脫離實際的炒作不僅不負責任,還是在給自己製造麻煩。『不負責任地由着性子來,會破壞出版行規,更會失去讀者的信任,讀者被忽悠第一次,但不會有第二次。』 創作焦慮傷了作家 『整本書淪為段子大全和時事串燒,故事空洞,想像流俗。』一位網友對【第七天】的評價,代表了很多讀者的意見。對此,該書出版方、北京新經典文化有限公司創始人陳明俊回應說,所謂像新聞的那部分內容,其實正是這部作品特別重要的真實的文學細節,沒有這樣的真實,【第七天】就失去色彩了。 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認同。媒體評論人韓浩月說:『余華通過回憶少年生活寫出了【在細雨中呼喊】,回憶歷史寫出了【活着】,但是當他把視線轉向正在進行着的當下時,筆觸卻不由發軟,失去了力量。』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更是對此感到疑慮:『這裏面有太多現實故事的剪輯,很多都是街頭小報為了吸引眼球熱衷表達的。』 陳曉明分析說,余華在寫作【第七天】時暴露的問題,反映出中國作家在書寫現實時的焦慮:『中國作家要麼非常強硬地直接把現實塞到作品裏去,要麼無法在虛構的層面上處理現實,這其實也是中國文學很致命的地方。』他認為,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作家受到了現實主義美學形態的規範。 陳曉明以格非的【春盡江南】為例,這部作品把這些年突出的教育問題、醫療問題、法律問題、住房問題,都放在了作品裏面,但處理得同樣不太理想。『在我看來,余華、格非、蘇童其實是虛構能力最強的作家,但是他們對現實的焦慮感,搞得他們不斷把現實問題放到作品中。』 來源:北京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