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幾千年來,中醫藥不僅爲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時至今日仍在爲維護人民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不僅是國家重要的衛生資源,也是優秀的文化資源、有潛力的經濟資源和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有利於深化醫改、維護人民健康、改善民生,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 近年來,在中央高度重視下,中醫藥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中醫藥醫療、保健、教育、科研、產業、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全面發展的新格局,爲深化醫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當今世界,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何加快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與優勢,使之更順應醫學發展的新趨勢、人民群眾對健康的新期待、經濟社會進步的新要求,值得我們深思。 必須堅持中西醫並重方針 中西醫並重是我國基本衛生工作方針,也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顯著特徵和優勢。堅持中西醫並重方針,就是要始終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中醫與西醫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爲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發揮積極作用。雖然近些年來國家扶持中醫藥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但中醫、西醫發展依然不平衡,中醫藥發展相對於衛生事業發展依然比較滯後,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繼續存在。必須毫不動搖、不折不扣地堅持中西醫在思想認識上、法律地位上、學術發展上和實踐應用上的平等地位,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資金投入,增強發展能力,促進中西醫協調發展。 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改中的作用 中醫藥具有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費用比較低廉的特色和優勢。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將中醫藥納於深化醫改全局,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不僅有效減輕了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放大了醫改的惠民效果,而且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有利於實現深化改革的總體目標。當前,醫改已進入攻堅時期,必須按照中央統一部署,抓住關鍵問題,充分利用好中醫藥這一獨具特色的衛生資源,不斷提高中醫藥的服務能力與水平,切實提高改革成效。與此同時,千百年來,中醫藥在養生保健、婦幼保健、婦科兒科疾病治療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可以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作出更大的貢獻。 加快傳承創新促中醫藥學術進步 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化、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中醫藥學術的傳承創新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加快推進學術進步、提高療效,如何保持特色、突出優勢,是當前乃至未來中醫藥發展的重中之重。只有好的療效,才能有條件和能力與西醫藥並重;只有凸顯特色優勢,才能與西醫藥優勢互補,共同擔負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歷史重任。必須始終堅持以臨床實踐爲核心,緊緊圍繞中醫藥學術發展的瓶頸性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係;在始終遵循中醫藥原創思維的前提下,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的新理論、新技術和多學科交叉滲透的思路和方法,特別是注重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方法的應用,建立一批中西醫學匯聚的轉化醫學中心,通過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發揮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加快中醫藥學理論與技術的創新;充分利用醫改強基層、保基本的優勢,和衛生計生部門機構改革的機遇,以省爲單位甚至以大區爲單位進行前瞻性的大規模隊列研究,從而積累必要的科學數據;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生命觀、健康觀、醫學模式等方面的特色優勢,不斷拓展在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和疑難病以及預防保健等方面的優勢領域,提高中醫藥的防病治病與養生保健能力。 加快中醫藥立法使中醫藥發展有法可依 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對傳統醫藥實行了立法管理,制定頒布了有關傳統醫藥方面的法律法規。我國作爲傳統醫藥大國,作爲中醫藥的發源地,中醫藥還缺乏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令人欣喜的是,中醫藥法草案已於2011年底報送國務院法制辦,並列入了201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一檔。我們要共同努力,加快推進中醫藥立法進程,爭取中醫藥法早日出台,促進中醫藥依法持續健康發展。 中醫藥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衷心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爲指引,堅定信心,凝心聚力,把中醫藥這一國之瑰寶傳承好、創新好、發展好,讓中醫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在首屆岐黃論壇上講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