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基層・蹲點調研":尋找城市的記憶
編者按:1982年,國務院公布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至今恰滿30周年。30年間,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已增至118個,一大批優秀的歷史文化遺存得以有效保護。 然而,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文物古蹟保護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拆掉『真文物』建造『假古董』的現象屢有發生;以模仿爲跨越,『千城一面』的隱憂在凸顯……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面臨困惑,發展中謀求突圍。本報記者赴山西大同,河南洛陽,雲南大理、麗江調研,嘗試找尋城市記憶,梳理名城保護的思路、脈絡,管窺其經驗、得失。 注重『古今兼顧』
民生改善怎樣與遺產保護相統一
75歲的李鳳蘭在大同市大廟角街6號院生活了58年。這個小四合院擠著16戶人家,她租住的一間平房約13平方米,每月100元。煤爐燒得正旺,我們坐在床邊細聽老人心願:『希望早點兒搬進廉租房,住上樓,租金只要20塊。』 如果不是置身大同,你很難體會一個城市主政者復興古城的決心。暮色漸濃,站在修葺一新的東城牆上眺望:城外,高樓林立,現代城市的天際線盡收眼底;城內,冒著炊煙的低矮平房與飛檐翹角的房屋『混搭』,顯出幾分雜亂。徜徉城內大街小巷,藍色圍擋隨處可見,老城像個大工地。 2008年,大同明確『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的名城保護基本思路,即以東城牆外的御河爲軸線,御西保護完整的古城,御東建設現代化新區。 完整保護而非重點保護,成爲大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戰略基點;另闢新區取代舊城改造,也爲建設安居工程騰挪了空間。『大同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已達120平方公里,而古城不過3.28平方公里,爲什麼非要和老祖宗較勁?』在仿古建築鳳臨閣,市長耿彥波坦言,把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放在同一個空間很難實現。 改善民生與保護遺產之間的矛盾,在洛陽似乎更難紓解。『按保護規劃是綠地,現在卻要蓋高樓了。』站在中鋁洛陽銅業有限公司門前廣場東側,順著河南科技大學文化遺產研究組組長楊晉毅研究員手指的方向,我們看到了一圈圍擋和高高聳立的塔吊…… 洛銅所在的『洛陽澗西工業遺產街』已於2011年5月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目前30條歷史名街中唯一一條工業遺產街。特別是一拖、洛軸、洛礦、洛銅4個同時選址、同時規劃的廠前廣場,一線排列,綿延5.6公里,雄偉開闊,充滿理想主義、浪漫主義色彩,有重要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 楊晉毅告訴我們:『去年10月,這棟樓開工,我們就馬上與市規劃局、文物局的領導溝通,他們都回覆說「沒批」,後來就停工了。但前幾天,塔吊又豎了起來。』 帶著疑問,我們採訪了洛陽市規劃局副局長崔玲。她回覆說:『洛陽市歷來重視工業遺產保護,早在1987年洛陽城市總體規劃中,就有一個章節包含了工業遺產保護內容。2011年,形成澗西整體保護規劃,決定重點保護「一線三點四片」,即中州路沿線風貌,2號、10號、11號3個居民街坊,以及一拖、洛軸、洛礦、洛銅四大廠區。但在這一過程中,遺產保護與改善民生間矛盾突出。』崔玲說,澗西工業區內居民戶數多,住房年久失修,有的已成危房,居民外遷成本高,只能就近考慮。洛銅門前這棟樓就是企業爲職工修建的保障房,『還在走審批程序』。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