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0月22日电 题:被中国学界视为“知己”的俄罗斯人 中新社记者 田齐 黑色的背景板,黄色的菊花,以及深远绵长的思绪……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钻研院掩盖在一片哀伤的气氛中,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学界同仁会聚这里,独特追忆世界驰名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李福清的生平业绩和俄罗斯的汉学传统,为被大家视为“知己”的李福清先生祈福。 李福清,1932年出生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1955年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毕业后到苏联科学院(今俄罗斯联邦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所工作。自1961年发表首部中国文化钻研作品至今,50余年潜心研讨,在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古典小说、中国民间年画、中俄文化交换史等范畴成就卓著。2012年10月3日,李福清因病在莫斯科逝世。 “他是中国人民真正的知己。我想,用‘不离不弃’这个词不足以描画李福清对中国人民的情怀,兴许应该用‘情同手足’来形容这种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在发言中说,大家在这里缅怀他,一方面由于他庞大,另一方面由于他平易近人;他是那样的体恤和关怀着大家,与大家心心相映。无论政治气象有何变迁,他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对待中国学术界的态度,都一反常态地坚持着忠贞。 流动现场,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深情回忆了和李福清30多年的来往:“他对中国文化有一种饥饿感。每次见到我,他总要先从包里拿出一摞纸,那上面是他事先预备好的问题,每个问题都问清楚了才罢休。他把所有的稿费都用来买中国的书,背回莫斯科,自己穿的毛衣都破成了穗。” 冯骥才告诉记者,这场钻研会从去年就开端策划,并着手编辑出版《李福清中国民间年画论集》和《年画钻研》李福清钻研专号,想在先生80岁寿辰的时分,给他一个惊喜。 李福清生前曾作为独一外籍委员参与了由冯骥才主持的中国木版年画抢救工程,编写《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俄罗斯藏品卷》。为了主编这本书,他在3年间跑遍俄罗斯20多个博物馆,翻遍馆藏中国年画珍品,并对这些年画停止了精确的断代、选择、注释,写下8万字长文钻研俄藏中国木版年画。 冯骥才说,“汉学家的意义是,在你急着叫中国文化走进来的时分,他们曾经把中国文化拿过去了。”他希望年轻学者承上启下,为加强中俄文化交换做出努力。 李福清为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流传作出了庞大贡献。2003年李福清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中国言语文化情谊奖”,2010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莫斯科向他颁发了“中国言语文化贡献奖”。(完) (原题目:冯骥才追忆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文化有种饥饿感)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