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鳥跡書 葛懷聖告訴記者,鳥跡書,又稱倉頡書,周初出土於北海(漢景帝二年分齊郡治,轄相當於濰坊市等縣)石室中。宋鄭樵著的【通志】中記載:『倉頡石室記二十八字,在北海倉頡墓中,土人呼為藏書室。周時無人識,至秦李斯識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漢叔孫通識十三字,孔子至齊嘗訪焉。』因孔子造訪,在壽光留下『倉頡造字聖人猜』的傳說。 葛懷聖說,【水經注】載『巨洋水自湖東北流,經縣故城西。』這裡說的湖是積而為潭的潭湖,在現在彌河流經的寒橋村與牟城村之間,故城應是西漢的壽光縣城,即在今洛城街道牟城,就是說藏書室就在牟城附近。 根據清代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所繪【北魏水道圖】標識,孔子石室在牟城附近。【水經注】:『城之西南水東有孔子石室,故廟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問經石室。』據清代學者全祖望、趙一清考證,孔子問經石室即倉頡墓中石室。且【齊乘】記載:倉頡台,彌水所逕。證明在牟城西南,彌水以東,有倉頡石室和倉頡台。也說明最早的倉頡墓在牟城,且有廟堂。這也是壽光市文史專家孫仲春先生考證出來的。 據民國【壽光縣誌】記載,【法帖神品目】首列倉頡二十八字,注云:『在北海,此石刻雖不可尋,而為吾國文字之祖,本志首錄之。』與【余千縣誌】所載石虹山堯碑、【廬山志】所載禹刻、【鎮江府志】所載孔子書季札墓十字、【贊皇志】所載周穆王東巡五字同載【法帖神品目】一書。 葛懷聖翻閱着辦公室案頭的史料書籍告訴記者,倉頡鳥跡書,既出土於壽光,學者們都說『藏之書府』,書府即國家書庫。周初,紀為強國,當存於紀國都城(今壽光市紀台鎮)。那時,周天子居鎬京(今西安)。紀亡於魯莊公四年,即公元前690年,紀侯大去其國。戰敗倉惶逃走,死去的夫人伯姬未來得及葬,夫人叔姬也沒帶,玉璽也未拿走,非常悲慘。當時鳥跡書也沒帶走。其弟紀季降齊,條件是『先禮不廢,社稷有奉』。故鳥跡書當歸於齊。齊亡於秦,秦滅齊而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鳥跡書當歸於秦。因此,丞相李斯才能得到此書,而識八字。秦亡於公元前204年,後是西漢統治,漢太子太傅叔孫通得以識十三字。後幾經變亂,鳥跡書下落不明。所以安致遠先生之長子進士安o在【題倉頡墓亭】時,有詩感嘆:倉頡石室記北海,二十八字鳥蟲文。至今七字無人識,天地未盡泄細紋。我欲尋之辨蝌蚪,古篆已經劫火焚。 據葛懷聖介紹,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鳥跡書,新編【壽光縣誌】叫倉頡書,有拓片。這個拓片,是上海書店1984年翻印的【淳化閣帖】所載。該帖成書於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此帖將【倉頡書】列為諸家法帖之前為首篇,此帖將【倉頡鳥跡書】注釋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V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社會科學報】載劉志一教授文章,認為倉頡鳥跡書是彝文,據此譯文是:『一妖來始,界轉鴉杈,祭神青腦,禍小馬念,師五除掃,幡齋解果,過鼠還魂。』彝文釋義則是『一群妖魔剛到來,樹上烏鴉滿天飛,割青牽羊祭山神,念經消災騎馬歸。五位法師施法術,做齋完畢魂幡回,消滅老鼠魂歸位。』這是一般祭祀經文,是不是倉頡親手所刻,難以考證。 近來發現倉頡書二十八字漢文是: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草米並刈,乞少子左互。學耒,|雨水,兒糾叔兵朱。 釋義:身體變化,需要庇護。於是尼山是養老送終的好地方。[老有所養] 雜草莊稼一併割下,求少子幫助。[壯有所用] 學使農具,取水灌地。小兒纏着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紅飄帶。[幼有所長] 倉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為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嚮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於上古時代的【倉頡書】。【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可謂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類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