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延續了很長時間且未曾中斷過,這使得精英文化(統治者、地主和官僚階層的文化)和大眾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相互融合。這種文化的核心方面是家庭,進而擴展到祖先。作爲儒家學說最基本的思想,孝的觀念是和對家庭的重視結合在一起的。顯然,理解親緣關係是理解中國文化的關鍵。下面這段文字選自研究中國文化的美國歷史學家羅友枝(Evelyn S.Rawski)的著作,內容是親緣關係的重要性,及其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思考:中國人的忠誠主要指向家庭甚至是祖先,而不是指向政治,像這樣的社會,其本質是什麼;中國的民居建築從哪些方面反映了中國人社會生活的基本規範;佛教對於以家庭爲中心的中國社會提出了怎樣的挑戰。 從很早時候開始,中國人就注重葬禮,祈求祖先的庇佑。而最早的書面材料――甲骨文,它們在青銅時代用於占卜,也被用來向祖先之靈或自然之神祈求旨意和幫助――也對葬禮的發展有所記載。中國人不僅相信有一種超越死亡的紐帶,而且認爲祖先有特殊的方式進入神的世界,維護子孫後代的利益。……關於死亡的重要儀式及其附屬品以及對祖先的崇敬之心,一直延續到今天。…… 具有親緣關係的群體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核心方面。家庭不僅包括健在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和子女,還包括數代以來由同一父系血統的男性構成的家族譜系,它作爲中國文化中另一個核心概念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因此,一個中國人會意識到自己是集體的一部分,他的首要責任是維護譜系的傳承。而男性的血統譜系占支配地位――婚姻就是讓新娘加入到新郎的家庭中――也是典型的中國社會的特徵。…… 男性血統的家族譜系占主導,祖先與後世家庭的聯繫不斷,像這樣的意識以及厚葬死者的觀念,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成爲社會各階層所接受的基本預設和目標導向。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中國的民居設計。大部分中國人住在帶有庭院的平房裡。農民只有一兩間房屋,而地主則可能有好幾百間房屋,還有院落相連。除去房屋大小和位置的不同,所有的房子都有一個相同特徵:正房是用來供奉祖先和接待客人的。 ……中國房屋一個最典型的特徵是有圍牆。吳訥孫將圍牆內的房屋設計和生活空間稱爲『分等級的私密空間』。大門外是陌生人的世界,而圍牆則將家庭同較大的社會隔開。中國人對待外人的方式也有細微差別:商販只可以進大門展示貨物,而親朋好友則可以進入庭院和客房。客房後面是更私密的房間,往往是女性的閨房。可見,對生活空間的使用反映了中國人重要的社會等級。…… 商朝人的觀念中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即『帝』,它是『天』的前任。隨著公元前11世紀周朝的建立,『帝』被『天』取代了。『帝』就像人類社會的君王一樣,管理著宇宙秩序。世上的君王從這位至高無上的神那裡獲得權威和合法性,而君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敬『帝』(後來就是敬『天』)。至高無上的神與君王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繫,這是宇宙秩序的關鍵。後來,它被稱爲『天命』,一直作爲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基礎而持續至1911年。『天命』觀念不僅決定了統治者的行爲,也決定了造反者的行爲,因此成爲大眾文化的一部分,常常出現在一些有關開國皇帝出生或者其命運發生轉折時的祥瑞之兆的故事中。…… 佛教在公元一二世紀時傳入中國。到了4世紀,佛教在中國北方的統治階層和長江三角洲的漢族精英中已經頗具影響力。…… 佛教對平常百姓影響深刻。佛教中的『罪』和『報應』等觀念已深入到中國的民間信仰里。在傳入中國後,佛成爲百姓崇拜的一個重要對象。…… 同時,佛教的某些觀念,也給中國社會以家庭爲核心的價值體系帶來了挑戰。佛教里有妙善和目連的故事。目連把他罪孽深重的母親救出地獄,從而表明自己的孝心。這些故事因迎合中國人的價值觀而被廣爲接受,但它們所宣揚的核心觀念,即斷絕包括家庭關係在內的世俗關係,是無法成爲或適應主流觀點的。僧尼的寺廟只是一小部分人逃避普通生活的避難所,而那些數量龐大的俗家弟子,只不過是接受佛教所提倡的獨身或素食的教義罷了。各種佛教的教義在明清時期通過宗教寶卷傳達給信仰者。比如,【劉香寶卷】講的就是一個像妙善那樣的女英雄的故事。她追求精神的救贖,而不是普通人的婚姻生活;故事還告訴人們,子女應該孝敬自己的母親,因爲母親在生產時受盡苦楚。對女人來說,虔誠生活的目標,就是要在來生以男人的身份重生。這些內容不僅表達了一種反對婚姻的傾向,而且表達了對女性命運的怨恨。(羅友枝 本文摘自【世界文明史】 丹尼斯 8226; 舍曼、A 8226; 湯姆8226;格倫費爾德等著李義天、黃慧、阮淑俊、王娜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來源: 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