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智慧』 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佛教特別注重智慧,智慧甚至可以說是佛法的第一要素。 佛教傳到中國,逐漸被中國化,這種中國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儒學化、心性化,印度佛教的般若智慧逐漸轉變爲中國佛教的『心法智慧』。而這種心法智慧對於調整心態、化解心結、提升心境,培養一種健康的心理,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禪宗思想是這種心法智慧的體現者。禪宗典籍里有許多故事和詩偈,句句直指人心,頗能啟迪心智。有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般人經常會把不必要的事情堆在心裡,壓的自己喘不過氣,偈中說的就是讓我們把不必要的事情放下,不必庸人自擾,要有平常心。『平常心』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淡定,我曾經問桌球奧運冠軍鄧亞萍,『你們打比賽怎麼才能真正保持平常心』,她回答:『把結果看得淡一些』。此話一語中的,其實就是把利害得失看淡一些,要能放得下。 任何事物都是不斷變化的,人的思想也應如此,要與時俱進,否則就容易『執著』。所謂『執著』,就是自己的思想不能隨變化的事物一起變化,而仍然停留在原來的事相上。 『不執著』,並非叫人不要進取和奮鬥,而是教人不要做那種不合理的、沒有意義的追求。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老婆婆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傘,小女兒曬米粉,老婆婆整天愁眉苦臉,因爲下雨了,她擔心小女兒生意不好;晴天了,她又擔心大女兒生意不好。有人就告訴她,爲什麼不反過來想呢?下雨了,大女兒的傘賣得快;晴天了,小女兒的米粉能曬好。老婆婆這樣想,就天天開心了。禪宗智慧教人要經常調整和改變直線的、一維的、一成不變的思維方式,蘇東坡有一首禪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很多事情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換個角度看,跳出來看,從高處看,往往就能看得更加清楚。(蘭溪 根據賴永海講座整理) 來源:t望東方周刊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