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戰趙雲』的葵口盤、雍正年間的『金陵十二釵』大缸、『鬼谷子組團下山』的系列陶瓷、區分公母的十二生肖陶瓷、黃帝年間的五彩大罐……一件件足以顛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藏品,爲作家馬伯庸帶來一場不可思議的奇幻之旅,也讓河北冀州市的冀寶齋博物館一夜紅遍網絡。
事件曝光後,河北省有關部門迅速作出決定進行調查,冀州市民政局也於14日正式撤銷了『冀寶齋』的註冊登記證。這場擾攘多時的鬧劇似乎也終於落下了帷幕,但事件反映的幕後亂象卻更加引人深思。就此,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文物部門以及文物專家,對民營博物館的生存狀況進行了剖析。 誘因 『奇葩』博物館或涉土地利益 在各種『穿越』而來的雷人展品背後,『冀寶齋』博物館一連串銜頭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這家2010年開館的村辦博物館,在去年7月還被評爲國家3A級旅遊區。此外,它還先後被評爲河北省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衡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河北第三批『省級科普基地』。 據了解,在『冀寶齋』建館之初,當地就將其納入『十館、一中心、一劇院』的文化名片規劃中。館方也力圖將其打造成『時間跨度由遠古至明清,是衡水市乃至全省最大規模的民間博物館』。名目多多自然氣度不凡,這座高達23米的建築物占地60畝,分設12個主體展廳,建設成本高達5400萬元。在政府的參與下,『冀寶齋』也從一個村委會收藏展示廳,迅速『成長』爲一座『文物』博物館。 『冀寶齋』的建設曾斥下巨資,然而它的回報從何而來呢?曾有媒體爲『冀寶齋』算了一筆糊塗帳:除旅遊20多萬元的年收入外,館方還得到冀州市政府80萬元的補貼,而今年還可能將獲得省財政廳補貼50萬元。然而算上所有財政收入,與『冀寶齋』超過200萬元的年運營成本相比,其年虧損仍然將近100萬元。村民們反映,打造博物館雖然不能提高收入,卻有助於當地進行旅遊業轉型。 收藏家馬未都則直言,這些遍及全國的『山寨博物館』,大多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企業家都會選擇蓋一座假博物館,而且將規模做得越大,越容易作爲跟政府換土地資源的籌碼。 現象 贗品難查處,民間有苦衷 在『陰謀論者』的眼中看來,民營博物館不過是一場『圈地運動』的幌子。然而,也有文物專家認爲,民營博物館畢竟是一種新生事物,宜『疏』不宜『堵』,政府與民眾應當給予一定寬容。廣東省收藏家協會陳少湘就認爲,從某種意義上說,『冀寶齋』也是文物贗品的受害者。 陳少湘認爲,文物鑑定標準一直是民間收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人根據目測,有人根據歷史考究,有人根據科學儀器,不同專家對文物鑑定有不同結果。我國對這個問題界定還不夠仔細,這是引起糾紛的根源。』 在陳少湘看來,一個合理的文物鑑定機構,應當由具備政府資質又獨立於文物管理行政部門的第三方中介機構完成。由於目前尚未形成類似機制,因此多數民間收藏者只能私底下尋找博物館專家予以確認。 『這種找不到鑑定機構的理由是不客觀的。』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曹勁卻對此提出反駁。她表示,文物局一直都有向公眾開設的鑑定站,而且具有國家文物局認可的鑑定資質。 然而,說到民辦博物館裡的贗品,曹勁也感到有些無可奈何:『根據現行的【文物法】,文物局的管理對象是真文物,假文物從來都不歸【文物法】管理,它們可能歸入工商管理範圍更合適一些。』 而曾參與我省民辦博物館調研的廣州藝術博物院研究員陳瀅則認爲,這些博物館贗品頻出的狀況,與收藏者的專業素質有很大的關聯。她發現,不少企業家建館的心態都表現得特別急躁。他們手中的藏品多數來路不明,再加上收藏者個人的知識水平和藝術修養參差不齊,這都影響到民營博物館的藏品質量。 癥結 民辦博物館資質監管不易 不少文物專家都認爲,民辦博物館的監督不是一件易事。『冀寶齋』的雷人展品,也引起了國家文物局的關注。7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通知,要求開展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工作。 據統計,自1996年批准私人建博物館開始,民辦博物館呈現雨後春筍的發展形勢。到2011年底,全國登記註冊的民辦博物館有535家。然而,卻有數據顯示,能在民政部門登記註冊成爲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民營博物館只占10%左右。多達九成的民營博物館既無法登記,也無人監管。 『因爲民間博物館的審批部門的權力逐步下放,從以前必須由省級部門審批到現在只需區級部門審批,所以審查的力度也慢慢降低。』曹勁表示,由於民間博物館可以直接到民政部門註冊成爲獨立法人,在沒有文化部門批文的情況下,它們往往也能從民政部門獲得證書,而民政部門發證以後也不向文化文物部門反饋信息。因此,究竟有多少合法的民辦博物館,文物部門無法掌握信息。 『【博物館管理辦法】也談到,違反相關規定的博物館,行政部門可以撤銷博物館的法人資格。然而,我們沒有條件撤銷民政部門授予對方的法人資格。文物部門只能從博物館管理角度,嘗試規範民辦博物館的成立和運作。』曹勁表示,文物部門一直希望與民政部門之間建立聯動機制,就算是只在區民政局登記註冊,起碼要先在區文物部門報批審核。 目前,廣東只有44家民辦博物館在文物局有備案。而文物部門每年都會對其進行年檢,管理上尚屬規範。『儘管在珠三角地區,一些私人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也存在贗品問題,但我們還沒有出現像「冀寶齋」那樣離譜的案例,我們也下令要求整改。』陳瀅表示。 『國家文物局預期,到2020年,民辦博物館數量將占博物館總量的20%。』曹勁希望,將來民辦博物館管理制度更爲規範化,使得這些博物館更有效發揮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馮梓瑩 來源:南方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