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寶齋博物館』風波,終以撤銷民營非企業單位註冊登記證、閉館整頓而告一段落。可這段山寨傳奇,值得細品的餘味仍然不少。比如,這一『雷人』博物館,是如何獲得國家3A級景區、省級科普基地、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名頭,又如何被炮製成地方文化名片的?
此前,有網友『扒皮』,冀寶齋確實來頭不小,它由冀州市二鋪村投資5400萬元興建,『時間跨度由遠古至明清,是全市乃至全省最大規模的民間博物館』。面對質疑,運營人員甚至挺身而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你沒見過的東西多了!』 這幾年,藝術品古董火了,沒見過的東西的確太多了。齊白石【百蝦圖】還沒開拍,就已公布賣了1.2億元的新聞;漢代壓根沒有凳子,『漢代玉凳』拍了2.2億元。明知是假,甘做冤大頭,原因不一而足:有的為了揚名立萬、有的為了洗錢避稅。而從冀寶齋來看,恐怕也有一種畸形的文化政績衝動在背後作推手。冀寶齋獲得從縣到市的一路支持,相關省級部門授予其堂而皇之的 『省級科普基地』等官方身份,多少都能看出這種需求饑渴的影子。 時下,一些地方熱衷於將文化建設政績化、指標化。從拍了多少部戲,到建了多少面積的文化場館,再到獲得多少個榮譽或獎勵,都一一量化。政績化、指標化背後,是變了味的文化建設。明知是山寨的,還要樂此不疲地將其打造成文化名片,這種掩耳盜鈴的雷人之舉,終究會變成皇帝的新裝,徒增世人恥笑。希望每個地方熱衷於文化建設的人們,在對山寨博物館付諸一笑的同時,也真該想一想,真正的文化是什麼,民眾的文化需求是什麼。水奇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