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呼籲,儘快確立自己的『中華母親節』。專家認為,過自己的傳統節日,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大問題。中國人不要過西方人的傳統節日。(5月13日新華網) 『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母親,這是世界上最溫婉動人的稱呼。用再美麗的詞語來形容母親,也都顯得蒼白而無力。盡孝要趁早,設立母親節,如果能提高全民孝順母親的意識,確乎有必要。 但是,真有必要分清西方的母親節還是中華的母親節嗎?盡孝何必拘泥於節,如果孝順母親,即便沒有節日也無妨;如果沒有孝心,天天都是母親節又能如何?節日畢竟只是一個載體,盡孝才是內核。 網上流行這樣的說法,『媽媽22歲生下我,19年前,媽媽每天都能看到我,現在我19歲了,已經半年沒回家看媽媽。如果媽媽可以活一百歲,那媽媽還可再活59歲,如果我依然半年回家看她一次,我這一生,媽媽這一生,就只有118次機會見面了,這道數學題的答案,我希望我是算錯了。』看了之後,心驚之後便是黯然。許多人與媽媽見面機會少,確是事實,有媒體近日調查顯示,七成人跟母親不在同一個城市生活,近四成人每年陪母親不到10天。 只要是正常人,做子女的不會不愛媽媽、不會不想念媽媽,做母親的不會不愛孩子、不會不想念孩子。但是,在人口流動已成常態的社會大變遷時代,孩子與母親生活在一起顯得多麼奢侈。前不久,江西省宜春一個偏遠小山村塘溪村的悲劇震驚世人:72歲的老農王久壽同時失去了5個孫子女。5月6日,他的6個孫子女到村後的池塘洗澡,結果只有最小的孫子生還。報道稱,王久壽的兩個兒子都在城市打工,兩個兒子的6個子女都跟着老兩口生活,老兩口都是超過70歲的古稀之人。這是雙重人倫悲劇,年幼的孩子不在父母身邊,而在外打工的子女同樣不在父母身邊。如果沒有發生悲劇,他們過母親節,該怎麼過?至多也只能電話聯繫而已。 人口普查顯示,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但悲哀的是,老人多了,不少子女並不在身邊―――統計顯示,我國流動人口已經超過了2.6億。父母垂垂老矣,他們需要子女的關愛和孝順,但是在這個蒼涼而躁動的社會,全家濟濟一堂、其樂融融,多麼不容易。 孝心,不能拖;愛,不能遲。『母親節,你的愛回家了嗎?』這是網上的一句問候語。我們的愛怎麼才能回家,每個人都應該想一想,相關部門也應該想一想,別老把精力放在該不該設立中華母親節,而忘記了如何盡孝。(秦淮川) 來源:羊城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