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大量報道中國已將每年五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定為我國的『母親節』,據記者了解,此為無中生有。正在召開研討會的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們認為,中華民族有着重視人倫親情的優秀傳統。他們對這種無中生有的母親節報道深表憂慮和關切,呼籲儘快確立自己的『中華母親節』。(5月13日【新華網】) 節日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中國節日而言,大體起源於曆法節氣、原始崇拜、禁忌迷信等七個方面。現代出現的節日,大多與環境和人文有關,為了適應人們日常生活衍生出來的,從一小部分人倡導,到後來廣為流傳。例如世界水日、315消費者保護日。 節日文化在這個現代化帶來的『快餐式』的生活節奏下,其原始的文化屬性正在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商業和經濟價值。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節日,包含了對政治意義的彰顯或對精神倫理的崇尚。『母親節』就屬於後者。儘管『母親節』已在市井坊間傳的煞有介事,但『此為無中生有』。也就是說,在中國還沒有法定的『母親節』。 『母親節』被說的有板有眼――每年五月第二周的星期天定為我國的『母親節』。但實際上這是美國和某些西方國家定的母親節。有專家學者認為,這不是國際上公認的母親節,作為我國的母親節,是非常不妥的。中國是有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家,我們應有能體現中華文化傳統的母親節。 專家學者在『母親節』上的立場,似乎要比在某些國際問題上還要鮮明。因為母親節『不是國際上公認的母親節』,盲目認同就好像有損於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筆者以為,對『母親節』這樣一個既看不出什麼政治意義,又延伸不出多大直接經濟價值的『符號』,沒必要掃了芸芸眾生的興致。當人們把一份孝心借用一個節日來傳遞,本身已經說明這種人之常情的珍稀――因為,現代出現的節日,都帶有強化和號召的色彩,至少讓人們在一年的365日中,不會忘了這一天,也就是記住還有那麼回事。假如在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中,飽含着對母親,廣義上是對女性的尊重,那麼,『母親節』絕對不會成為今天的『泊來品』。再如果把『母親節』當做西方國家生活情調的浪漫,那麼,『勞動節』也不是中國人的『發明』。 節日是不是被法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就是能不能獲得一次休假而已。因為,法定假日無法用法律去規定人們必須去做什麼事。而且,享受法定假日的人,也不一定是節日含義所對應的人群,不過是一個可以休息一天或幾天的藉口罷了。 專家學者對無中生有的『母親節』深表憂慮和關切,呼籲儘快確立自己的『中華母親節』,其愛國之心可嘆可敬。但要用優秀文化傳統給『母親節』添加中國元素,至少要繞過中國封建歷史文化中男尊女卑這道坎兒,母親的地位是從屬於女性地位的。在充斥了男權主義的中國歷史文化中,即使不乏人倫親情之下的母子深情,也非歷史主流的文化傳統。因此,用『優秀文化傳統』注釋『中華母親節』,可能沒有多大的優勢。如果考慮到今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什麼的,或許還有一點物質價值。 因此,人們不必在意『母親節』是不是無中生有。對普通人而言,這個節日的全部意義就是感恩,而孝順是不需要藉口的。(知風 中國網專家博客) 來源:中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