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晚,廣東一學校群男半裸苦讀照被傳上微博。不到一天,轉發過千。網友『@飛不高的小蜜蜂』寫道:『東莞某班高三學子為迎戰高考,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在酷熱天氣下仍堅守學習崗位,全體赤膊上陣,笑對炎熱,任憑悶熱逼人,汗水揮灑,只為戰勝高考!』(【百度】5月12日) 記得曾經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想不到今年高考還是應試教育,我們90後的孩子們為了高考『吊瓶班』+『赤膊班』,雖然現在高考升學率有70%以後,但依然需要兢兢業業,刻苦風斗,但很多時間查強如意,次事發生之後,很多公眾感覺孩子很累,也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筆者不懂!! 前有『吊瓶班』,今現『赤膊班』,將高考的叢林生態濃縮眼底。無論是贊還是貶,或許不去過多解讀,才更有益於他們輕裝前行。無論是被指圍着高考指揮棒轉,還是被責唯升學率是瞻,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現代社會形態中,高考是人們向上流動的管道,而且是相對顯性的公平競爭。『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赤膊班』所表現出的認真,或許帶有戲說的儀式感,但它所透露的信息表達卻讓人嘆服:拼爹不如自己拼。但是,與『吊瓶班』不同的是,『赤膊班』更值得我們豎大拇指。這是為了啥?其實效果都是一樣的。 『吊瓶班』也好,『赤膊班』也罷,在一個寬容的社會及現實背景下,其中都所蘊含着積極意義:自覺地為達到階段性彼岸而奮鬥。『吊瓶班』是又一個應試教育下的另類風景。學生打氨基酸,有的可能是確實身體欠佳,需要補充一下能量。『赤膊班』還可以如是解讀,即一種集體情緒的宣洩,讓學子們可以苦中作樂,更為放鬆地前行。 『吊瓶班』走了,『赤膊班』來了,這是高三學生臨近高考備戰迎考的真實寫照。可以說,高三班級出現『吊瓶班』和『赤膊班』是一種不正常景象。這些孩子為啥如此『瓶』『膊』?難道非考上重點大學才罷休嗎?可以說,這些學生們是在超前透支自己的體力和潛能。這樣的超負荷學習繼續下去,不知孩子們的體力和心理還能支撐到何時? 高考從『黑色七月』變成『黑色六月』,之所以把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考慮到了七月份天氣的炎熱,想不到我們孩子依然如此辛苦,甚至比自己的父輩更加刻苦,更加『瓶』『膊』,其實有這樣必要嗎?若有必要就是老師的應試指揮棒,導致今天的孩子還有『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值得教育部門思考並反思!(醉江南 中國網專家博客) 來源:中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