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5月11日電(記者 江耘)早晨踏上開往單位的公交車後,李晨很自然的掏出手機看着前一晚看到凌晨的網絡小說;午飯後,李晨習慣性的打開電腦的讀書網站,繼續看着網絡小說;晚上躺在床上,李晨還是手機不離手,一目十行的閱讀着,直至困意來襲。
網絡小說,如今已經成為李晨以及很多年青人生活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網絡上也充斥着無數本各種類型的小說,『輕鬆,打發時間挺好。』李晨說。 即使在大學的圖書館內,很多時候,一些經典文學少有人問津,更多的大學生們將目光鎖定在演講、營銷、成功之道等類的職場書籍。 『網絡時代,經典離我們有多遠?』從事文學方面研究的浙江工商大學黨委書記蔣承勇不禁發出如此疑問。 『經典離我們有距離,網絡加速了我們的文化傳播,但是人類在接受網絡文化時,往往是快餐式的,淺嘗而輒止。』蔣承勇表示,網絡文學讓人的心靈變得缺少選擇,讓接受者變得內心浮躁,而且在接受的過程中變得眼花繚亂。 廖傳勇是浙江財經學院東方學院漢語言文學的學生,今年9月他的首部作品【住在身體裡的第三者】將正式出版。作為一名90後作家,他坦承,現在的年輕一代離經典文學的距離都較遠。 廖傳勇表示,現代人其實閱讀量很大,但是基本是看網絡文學,不願意閱讀經典作品,『年輕人遠離經典文學與高節奏生活有關,網絡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網絡小說更符號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蔣承勇認為,網絡文學往往是非經典的東西為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養成,仍需要在經典的東西裡面去找。 對此,廖傳勇感同身受。廖傳勇有一個習慣,對感興趣的學科,會讓老師推薦這一領域內經典的書籍進行閱讀。『閱讀經典可能會耗費時間,而且比較累,但是會在短時間內對我的文學積累有很大幫助,讓我少走彎路。』 『年輕人應該接受網絡,把網絡上正面的積極的東西運用好。但是不要認為在網絡上什麼東西都有了。』蔣承勇強調,經典的仍然在傳統的紙質書籍里,『我們應該在紙質的經典作品裡去尋找人類文化的根,來滋養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境界,完善我們的人格。』 『適度離開網絡,回顧書本。』蔣承勇呼籲。 網絡時代,因為與經典文學的漸行漸遠,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出擔憂,網絡會讓中國整體閱讀水平降低。 陸建德以英國狄更斯為例,狄更斯的作品有複雜的句法,巧妙的幽默,詞彙量也非常大,但仍能為英國百姓所接受,十分不容易。 『那個時代英國人的整體文化水平是高的,我們需要反思。』陸建德表示,現在如果中國年輕人只能閱讀簡單的文學作品,即使有大學文憑,但是實際上文化水準是低的。 『看過什麼網絡小說?呵呵,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對於記者的提問,長期閱讀網絡小說的李晨摸着手機笑道。 『閱讀熟悉的東西,一目十行,是一種本能性的東西,好像在跑步機上跑步的行為,實際對自己並非好事。』陸建德也給年輕人一些建議,有時候要去閱讀一些不太熟悉的東西,讀的東西你要遇到障礙,遇到障礙你要去消化它,面對與這樣的文字的搏鬥,這樣的閱讀最終是快樂的。 由於年輕一代的閱讀懶惰,陸建德有些痛心的表示,如果將魯迅說成上個世紀的『80後』,對比如今的『80後』、『90後』,感覺很對不起他們。『「80後」有的已過而立,世界上有些傑出的文豪,這個年紀段都已離開了世界。』 不過,陸建德對年輕一代也持有樂觀態度,相信他們當中能夠出一些文學巨匠。不過,他樂觀的前提是,當代的普及教育雖好,但要防止將國民的文學水準都教育到一個層次上,『文學作品應該是提升大家的閱讀能力,而非將就。』 作為『90後』作家,廖傳勇在翻閱了很多同齡作品後承認,相比經典作品,他們的文字顯得稚嫩。 不過,廖傳勇相信,社會輿論對年輕一代的批評同時也是一種鞭策和動力,相信再過一段時期,他們這代作家會出現一些有深度的作品和文字。『我們寫的東西最終是要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幫助。』(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