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蒙城祭祀莊子的儀式上,學者們著漢服,誦【莊子・天道篇】, 鼓盆而歌。(資料圖片) 耿銀平 (開封) 海內外百餘位老莊文化研究專家及莊子愛好者在5月5日齊聚安徽蒙城,參加首屆布衣祭莊大典。本次活動包括祭莊、講學、誦讀【道德經】和『琴台雅集』。活動當天,百名來自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香港等地的學者及莊子愛好者向逍遙堂內的莊子坐像遙拜行祭禮,並身穿傳統漢服,鼓盆而歌,高聲朗誦莊子的【天道】,表達對先哲莊子的敬仰。 很多國家和民族,都在注重繼承弘揚自己的文化,已經形成了潮流。現如今,全國各地紛紛推進各種文化活動,搞各種轟轟烈烈的祭奠,大概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古老傳統文化才是厚重的發展基業,才能對當下的浮躁發展、急功近利,形成巨大的牽引定力和糾錯力,『經濟唱戲』的目的才能達到。那麼,各種祭奠和『文化追思』當然就有積極的意義。 但是這些活動如果做得過了火,就難免遭人詬病。例如【人民日報】近日發表文章【文化不能一味『啃老』】,雲,『今日在不少地方,當地政府言必曬古人,書必曬古籍,以此炫耀其歷史文化……』、『連孫悟空、西門慶、潘金蓮這些文學虛構人物有地方也要爭!』、『善待古代歷史遺蹟,善待傳統文化的遺存,需要今人的鑽研與承襲,而非利益驅動下的「啃老」式的揮霍與利用。否則,這種「啃」只會留予後代笑柄,造成無法挽回的文化破壞!』 聯繫到各種層出不窮的祭奠活動,只注重文化活動的轟轟烈烈,或者太注重經濟效應,完全讓文化成爲了配角,成了地方政府的『文化道具』,缺乏實實在在的內涵挖掘,缺乏古爲今用的繼承發展,如果真的要『文化啃老』,就應該認真去『啃』,啃出水平。而不能跟著感覺走,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急功近利。 首先,更要切實做好文化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多讓文化成爲群眾和社會發展的的重要助力器,而不是裝飾物。現在的很多地方戲劇、民間文化都在成爲瀕危文化,很多地方都修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等。這遠遠不夠,還應該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讓這些文化『活』起來,有能力重新走進群眾生活,成爲社會發展的重要構成,成爲群眾的『文化知音』。 尤其是對各種名人古蹟、歷史性建築,要真心當成寶貝,當作文化遺產。例如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保護不住是個警醒;例如這邊瘋狂拆除古建築,那邊卻在瘋狂修建復古經典,則是自欺欺人的案例。諸如此類,足以說明保護傳統文化,絕不是如當下的『啃老』那麼簡單。 筆者認爲,類似的、簡單的祭奠還不夠,還應該多開展誦讀傳統經典的活動,使之逐步地社會化、專業化,體味先賢所在的那個時代,了解那些博大精深的思想,公民通過這樣扎紮實實的學習,可以多一些古人的沉靜、內斂,少一些當今的浮躁、功利,如此堅持若干年,我想對民族的長遠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