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應該有一顆創意之心。目前在歐洲,在文化上,民族國家的意識已經不再是強調重點,一個個原子式的以城市爲核的城市文化意識則被強調。這種文化發展策略非常值得中國借鑑.中國是多民族國家,過分強調民族屬性或者省級、自治區的文化屬性,可能不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向,以一個個中心城市爲文化發展核的區域文化發展戰略,應該是更加可行的,比如北京可以是中國文化中心,上海可以是國際文化大都會。錯位發展,又能有地區帶動力。要做到這一點,每個城市都應該安上一顆創意之心。 那麼如何建構城市文化發展的創意之心呢?歐洲在20世紀60、70年代提出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文化權,每個公民都擁有文化權利。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它的意思是政府應該確保每個公民擁有同等的文化權利,這就誕生了文化福利意識,要求政府建構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把文化納入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中去。爲什麼我們要從這個概念開始討論呢?因爲這個概念可以讓我們看到城市文化的起點和終點:民眾需求。城市文化,應該是一個由民眾文化權利發展而來的概念――應該讓民眾參與文化創造,同時也享受文化創造的成果。 城市的文化創意之心,應該沿著這個思路去尋找。 二戰以後,美國遭遇冷戰危機,意識到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意識到國民文化創造力危機,意識到國民文化歸屬感的危機,這個時候,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在全國高校推廣『創意工坊』計劃。在全國高校推廣創意寫作工坊項目,之後,美國高校出現大量非常活躍的創意寫作工坊,這些工坊大多數是高校利用自己的教師和組織資源,與社會結合創辦而成。如今,美國高校的創建創意工坊系統有2400多個,這些系統是高校和在地文化結合的典範,這些活躍的創意工坊構成了美國文化體系的創意細胞,帶來了美國文化及創意產業的整體性活躍。這些系統怎麼運作呢,就是把高校的創意寫作資源,如教師、作家、組織者資源帶到社區,比如他們組織退伍軍人成立創作工坊,讓退伍軍人描寫自己,產生了美國戰後主流的反戰文學系統。組織美國的家庭女性來寫作,產生了美國後來非常主流的女權主義寫作。組織美國的黑人來寫作,美國的土著居民來寫作,這些誕生了整個美國戰後的主流文化。 上海是長三角文化中心城市,建設國際文化大都會也是非常必須和可能的,上海『四個中心』建設代表了中國高度和速度,不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沒有強調上海的文化優勢,上海完全可以成爲地區文化高地甚至東亞國際文化大都會。 浦東是傳統文脈最豐沛和現代文化元素最豐富的地方。拿尤存先生的話講,陸家嘴的杜拉拉,新農村的農民,外來洋插隊,東海的漁民,海港、空港的』港民』……,這塊地方集中了最豐富的人口樣本;從文化的繁榮多樣性角度講,表現得比中國任何一個地方更充分、更明顯,文化的多樣化需求,多元化選擇也最迫切。上海是幾千年文化沉澱的累積而來的上海,同時它也是現代元素最豐富的地方,我們的金融文化、白領文化等,給文化發展提供了無限的空間,上海是全球社會轉型最迅猛、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地方之一。因爲城市化進程非常快,社會轉型非常迅猛,多元性必然呼喚著多樣性,差異性也必然呼喚著融合度,怎樣在新的基礎上培育出一個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全新的文化體系,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如何將差異性變成文化發展資源,如何讓內在多元性矛盾變成文化發展的動力?讓它們成爲促生上海國際大都會文化的建構的資源?上海大學創意寫作中心最近的一個活動值得我們重視,他們利用自己的教師組織資源和培訓、教育資源,與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結合,創建【上海工人紅色傳承創意寫作工坊】,把創意寫作工坊開到浦東新區工人階層中去,讓創意寫作研究生和工人結合,這樣的經驗可以推廣,這樣的思路可以借鑑,這樣的創意工坊在上海 ,越多越好。 上海的高校應該從事城市創意之心的培育工作,到社區、工廠、商務區、港口、碼頭、醫院、鄉村等各個角落去,和企業結合,和社區結合,創建各種『創意工坊』,讓全民參與創造,讓各種階層得以發聲並呈現自己的文化心貌。這個過程中,政府可以作爲促動者、服務購買者,而高校可以作爲主體,高校文學系、媒體創意系、工業設計系、美術系等與創意相關連的系科可以把他們的教師資源、組織資源帶到社區里去,帶到工廠里去,跟居民結合,跟農民工結合,跟洋打工者結合,組建一個個創意工坊,讓市民經驗系統得到這些工坊的支撐而呈現而張揚,從而從根底上豐富和發展城市文化的內核。我們認爲只有擁有這樣的創意之心,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原生性文化,同時是和城市品格接地的具有民眾歸屬意味的文化,讓創意來自城市而服務城市,爲上海的城市文化創造力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葛紅兵 專家博客) 來源:中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