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員的工資普遍偏低,特別是青年戲曲演員的待遇,演出一場戲只有可憐的幾十元,僅靠這點微薄的工資,他們根本無法養活自己。所以,目前戲曲界青年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特別是一些地方劇種,青年演員更是越來越少。』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京劇院院長、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朱世慧聊起戲曲,便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
年他的提案正是關於建議提高青年戲曲演員待遇,以此來留住京劇尖子人才。 『繼承好傳統,京劇才有底氣。戲曲的傳承靠什麼?就靠人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青年戲曲演員,他們需要生存,如果解決不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想要留住人才,繼續弘揚民族藝術絕對是一句空話,口號而已。』朱世慧擔憂地說,現在各劇種正在逐漸縮小減少,各戲曲院校招生生源已產生危機。 『還有一些戲曲武戲演員,年輕的時候都是劇團的骨幹力量,但由於武戲演員容易受傷,有些演員到了30多歲已是全身傷病,無法再從事武戲的工作了,只能轉行,藝術生涯非常短暫。武戲這個行當的危險性很高,待遇又很低,導致現如今很少人願意從事武戲行當,高水平的武戲演員奇缺,高水平的武戲技巧更是少見,極大的影響了舞台的呈現力,現在的一台武戲要演好,演出彩都很難了。』朱世慧坦言。 『弘揚國粹藝術,保留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一個口號,更應該拿出實際行動。朱世慧說,『我建議提高青年戲曲演員的待遇。只有提高了他們的待遇,才能夠讓他們的生活後顧無憂,才能讓他們安心從事戲曲這個行業,扛起傳承戲曲事業的旗幟,讓戲曲事業真正能夠後繼有人,為戲曲事業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他們的貢獻。』 身為北京京劇院『九大頭牌』之一的全國政協委員譚孝曾,對弘揚京劇藝術同樣充滿了深切期盼,他表示:『作為一名京劇藝術工作者,我建議降低劇場的場租費,從而降低院團演出成本、降低票價,使學生、農民工等低收入者不因高票價被拒絕於劇場之外,以此擴大戲曲觀眾受眾面,保護我們的民族藝術。』 譚孝曾委員出身梨園世家,是譚門第六代傳人,系京劇名角譚富英之孫、譚元壽之子,談及京劇的傳承發展,譚孝曾表示,自己現在的主要精力,就是給兒子譚正岩傳授 『譚派』技藝,希望能將京劇藝術發揚光大。 『目前,民族藝術得到了進一步扶持發展,令人欣喜,同時,對於眼下的藝術演出與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我也進行了一些個人的思考。』譚孝曾表示,現在演出票價過高,使得進劇院看戲的人越來越少, 因此,他建議根據劇目對劇場的硬件要求,適當降低場租標準。 『據我所知,在北京長期演出戲曲劇目的劇場中,每次場租約為5萬至7萬元不等。如此推算,除卻場租、演職員勞務等基礎成本,一般性的演出收支也僅能勉強持平,許多時候演出院團甚至是在「賠本賺吆喝」。』基於這樣的現狀,譚孝曾提出,『可否參照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模式,考慮將劇場場租予以適當壓縮,以降低院團演出成本,繼而提升演職員薪金、降低票價,走「薄利多銷」的路子?以此推動觀眾購票熱情,使低收入者不因高票價被拒絕於劇場之外,進一步鼓勵提升演出質量、擴大戲曲觀眾受眾面,保證戲曲演出和藝術市場更積極健康的良性發展。』 來源:人民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