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邯鄲5月10日電(馬繼前 李海波)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博士9日表示,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鄴城遺址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充分印證鄴城在北朝晚期是中原地區佛教文化傳播中心。
鄴城遺址位於臨漳縣西南13公裏的漳河北岸。自東漢末年以來,鄴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朝代的都城,居黃河中下游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達400餘年。 何利群表示,今年1月考古隊在臨漳縣習文鄉北吳莊附近,搶救發掘一處佛造像埋葬坑遺蹟,出土佛造像2895件(塊)。如此『海量』工藝精湛、造型精美的佛造像多數保存有較好的彩繪和貼金痕跡,充分顯示了北朝晚期鄴城作為北方中原地區佛學中心和文化藝術中心的歷史地位。 何利群介紹說,佛教文化在鄴城傳播發展曾經歷過一段巔峯時期。自後趙(公元319年至351年)起,皇帝石勒信奉佛教,在石勒、石虎尊崇和推廣下,佛教活動在中原迅速興起,並在後趙國都鄴城空前興盛起來。受皇家信佛影響,鄴城信奉佛事的人數日益增多,不少人以信佛為榮,紛紛出家為僧。北齊(公元550年至577年)時期,皇帝高洋、高緯也大興佛教,再次把佛教活動推向頂峯,國都鄴城也成為全國佛教傳播活動中心。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因皇家崇佛,全國有寺廟4萬所,僧尼300萬人,佔全部人口的1/7還多,僅鄴城附近就有僧尼8萬,寺院近900所。 何利群說,直到北周(公元557年至581年)武帝時期,在全國發動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使佛教遭受到巨大浩劫,鄴城佛寺也遭到空前摧毀。 1983年以來,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研所聯合組成的鄴城考古隊,持續不斷地對鄴城遺址開展了考古勘察。今年1月,鄴城考古隊在河北省臨漳縣鄴城遺址東部,搶救發掘一處佛造像埋葬坑遺蹟,出土佛造像2895件(塊)。這是新中國第5次大規模出土佛教造像,且是目前所知新中國出土數量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