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且放下漢字的簡繁之爭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8-8 17:52|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422| 評論: 0|來自: 福建日報

摘要: 香港演員黃秋生日前感慨,用繁體字發微博不少人看不懂,並稱『華夏文明已死』。此語一出,再次引發漢字的簡繁之爭。很多網友表示,簡體中文使用方便,這恰恰是一種進步。但也有人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的漢字,更有甚 ...
香港演員黃秋生日前感慨,用繁體字發微博不少人看不懂,並稱『華夏文明已死』。此語一出,再次引發漢字的簡繁之爭。很多網友表示,簡體中文使用方便,這恰恰是一種進步。但也有人認為,繁體字才是正統的漢字,更有甚者把簡體字說得一文不值。 
  簡體字利於傳播,繁體字寓意美觀,簡繁各有所長。然而,自從【漢字簡化方案】1956年1月由國務院正式頒佈以來,在半個多世紀裏,漢字的繁簡之爭就沒停止過。有人提出恢復繁體字的意見,也有人主張將漢字更為簡化。最典型的當屬國學大師季羨林與中國語言學家周有光的隔空辯論。
  季羨林對簡體字提出異議,認為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他着重談到當年簡化漢字時,把『皇后』的『後』與『以後』的『後』弄成一個字所帶來的遺憾。對此,周有光則認為,文字簡化是自然趨勢,文化的傳承,決不會因為字體的變化而中斷。簡化字只有百分之一是解放後創造的,其他的由來已久,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都有簡體字。
  簡化字與繁體字孰優孰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繁體字也好,簡體字也罷,都類屬中文,都是滋養現實生存發展的血液,相互間應是水乳交融,而非水火不容。
  漢字是一種負載信息的書面符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無色而具有圖畫之燦爛,無聲而具有音樂之和諧』。不論是作為文明載體,還是作為表達工具,繁體字到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和工具狀貌的變化,並不會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亦不會造成文化的斷層。
  簡體字降低了漢字的繁難程度,方便了一般人識字寫字,非但無損華夏文明的傳承,對國人文盲群體的縮小功不可沒。但這並不意味着繁體字完全被打敗,在台港澳和部分海外同胞中,繁體字同樣有市場。因此,我們要多一份敬畏之心,無需厚此薄彼。
  與其在漢字的繁簡上打口水仗,倒不如關注手寫體的日漸式微。一項千百年來被人們運用自如的漢字手寫藝術,卻在電腦和網絡普及應用的一二十年間就陷入尷尬境地,更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工工整整寫字,對應的是堂堂正正做人。字寫得如何,曾經是衡量一個人受教育水平的一個標誌。現在情形不同了,鼠標越來越多地代替筆,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書寫能力、對文字的欣賞能力下降,正加速成為一個令人憂心的文化現象。在作家王蒙看來,遺失了漢字原形,就是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毋庸置疑,新技術的確給漢字藝術帶來不小的衝擊。美國學者傑茜卡・貝內就曾把電腦稱為『手寫體的詛咒』。然而,把漢字危機完全歸因於新技術的罪過,則是在推脫傳承文化的使命與責任。在電腦普及率同樣很高的鄰國日本,每年都會辦寫字節。一到這天,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寫大字,場面十分壯觀。同時,從小學到初中都有習字和書法課,文科大學裏書法也是必修課。
  漢字是中華文化之根,一味地糾結於個人偏愛和書寫習慣的繁簡之爭並無多大意義,關注華夏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才是重中之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提出『學習母語是一種權利』,不妨多想想如何把書法進課堂這一剛剛實行的好事辦好,不妨用心品味一下著名紅學家周汝昌生前的忠告:把字學好寫好,是每個中國人必須完成的課業,亦即『及格』的國民文化教養。
來源:福建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