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文化苦旅:我們唐詩之路(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5-15 22:57| 發佈者: 裏人| 查看: 1661| 評論: 0|來自: 中國經濟網

摘要: 結束行走的腳步,翻閱以前的採訪筆記,重讀一年來的每一篇報道,荒煙古道、舊人往事、歲月變遷……可以說,如此重大的一個題材,如此偉大的一條古道,走過以後的我們,倍感它的分量。     去年3月22日,本報『 ...
結束行走的腳步,翻閱以前的採訪筆記,重讀一年來的每一篇報道,荒煙古道、舊人往事、歲月變遷……可以說,如此重大的一個題材,如此偉大的一條古道,走過以後的我們,倍感它的分量。

    去年3月22日,本報『新周刊』推出『重走唐詩之路』系列文章,從柯橋開篇,到12月13日至新昌石樑收筆,我們差不多行走了一年,共采寫體驗式報道20篇,計8萬餘字。這些文字既有記者的現場考察,又有史料的挖掘穿插,還有我們的思考體悟,努力做到可讀有味,算是對文化隨筆的一次集體嘗試,這種經曆本身就是一筆財富,我們有幸跨越千年時空,領受一代唐人的文化薰陶和精神洗禮。


    重走唐詩之路,就像一部電視連續劇,脈絡清晰,情節豐富,精彩紛呈,充滿懸念。從柯橋古鎮,到夢中鏡湖,從宛委禹穴,到越國府山;進入上虞,一路上則是詩劍風流的稱山,孝感動天的曹娥,謝安再起的東山,小江驛邊的窯址;進入古人的夢中剡溪,我們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湮沒於歷史深處的始寧,詩情迴蕩的崞鄭雪夜訪戴的剡溪,寂寞千年的剡山,書聖遺墨的金庭。而新昌則是唐詩之路的精華篇章,我們抒寫了散發文化魚腥的南岩,堪比香山佛國的石城,招徠非常之人的沃洲,詩仙一生縈懷的天姥;天台是唐詩之路的終結之地,可資觀照的文化遺蹟很多,我們重點拜訪了江南名剎國清寺,道教重地天台山,穿石而過的石樑瀑。可以說,每一站都留下了一個王朝的背影,凝結了一代文人的墨痕。它們那麼厚重,說不完,也道不盡。

    一路上,也留下了我們的點滴印記。期間還有不少『歷險』的經歷。譬如,在仙岩瀑布,記者曾失足滑下潭裏;在艇湖塔上,又差點熱得暈厥;敕書嶺上,苦撐苦熬;將軍石上,兩股顫顫……

    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在嵊州的金庭。在查閱有關史料時,發現有人提出王羲之晚年的隱居地不在大家現在熟知的金庭觀,而在與金庭觀毗鄰的王罕嶺,這無疑讓記者既驚訝又疑惑。因為之前關於書聖辭官隱退後的去處包括其墓地,有多種說法,如蘭亭說,雲門說,苧蘿說等,後來普遍認定是在金庭,但眼下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觀點,並且業已引發新一輪的學術爭議。為探個究竟,我們決定親自探訪。

    天氣酷熱,去時已近中午。在外灣村下車後,我們就沿着山村狹窄的小路往傳說中真正的『金庭觀』行進。雖然在山區,但這裏的村路山道,幾乎全無遮蔭,走了半個小時到達裏灣村時,人快中暑。王罕嶺綿長而荒禿,絲毫沒有遮擋之處,而天空時有大朵灰雲飄來,我們為暴雨將至而擔心。剛在村裏稍作停歇,為了找到傳說中書聖練字作賦的地方,我們又轉身往回走,去三裏外的龍潭崗。到達崗下,真要把人看趴下,崗既陡峭,野草又興,連一條可供攀登的小路都沒有。無奈之下,只好在民間剡文化研究者徐國兆先生的帶領下,勉強從一條荊榛密佈、十分陡峭的灌木叢裏往上鑽。擔心有蛇,記者們人手一根木棍,既可劈山開路,驅趕蛇蟲,累時又可作拄杖之用。勉強爬到崗頂,已經連說話的氣力都沒了,全身發燙髮冷……

    一年中,我們轉輾於人跡罕至的荒煙古道,為的就是儘可能觸摸歷史深處的唐詩之路。


來源:中國經濟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