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要求,去年以来,重庆市多措并举,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其基层中医药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出文件、增投入,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 出台文件。去年以来,市卫生局与市财政、市人社局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医疗保险政策的通知》、《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建设标准》、《重庆市基层中医药工作指导意见》4个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优化医保政策。该市制定了一系列倾斜中医药的医保政策:参保人员在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降低一个档次;将中医药诊疗服务项目、中药煎药费、医院自制中药制剂,纳入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按甲类支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内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自制中药制剂和煎药费报销比例提高10%。 加大财政投入。去年来,全市地方财政投入近3亿元,用于基层中医药三级服务网络建设。今年起,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重点支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现场推进与督导。今年3月,召开全市基层中医药工作现场会,现场观摩,树立典型,部署任务。去年以来,市卫生局分管局长带队,对黔江、巴南等15个区县,20所区县级中医院、52所乡镇卫生院、15个村卫生室、3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情况的调研和督导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和适宜技术推广。目前,重庆在乡镇卫生院培训中医临床技术骨干542人,完成1078名乡村医生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各区县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中医药人才5400多人,基层中医药人员总数增长38.2%。全市39个区县级中医院均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 推进先进单位创建。全市有18个区县获得全国和市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今年市卫生局重点推动大渡口、南岸、梁平、奉节创建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68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国医堂”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 强龙头、筑网底,健全基层中医药网络 中医龙头机构建设加强。“十二五”以来,全市区县中医医院中医特色优势明显加强,建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4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103个。新增二甲中医医院13所,三甲中医院3所。 乡镇社区中医药服务条件改善。全市96.5%乡镇卫生院、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500多所乡镇、社区医疗机构集中打造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牵引床、针灸器具等6种以上中医诊疗设备。57.6%的乡镇卫生院、8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300种以上中药饮片。能开展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基层卫生院(中心)占91.7%。 村(站)中医药服务网底得到夯实。全市60%以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配备中医类别医师或能中会西乡村医生,中药饮片配备100种以上的分别占36.4%和44.9%,能开展针灸等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占89.4%,80%以上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区县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得到提升。全市46所区县综合医院将中医科作为临床一级科室建设,开设中医病床1889张,开展中医辨证施治、针灸、推拿等服务,设置中药房,配备中药饮片300种以上,72.3%的医院有中药煎药室。 提升服务,基层中医药工作领先全国 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增强。据统计,2012年全市区县中医医院诊疗人次770.9万,占区县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15.5%。2011年乡镇卫生院处方总数418.5万张,中医处方占28.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处方总数158.2万张,中医处方占比31.8%。村卫生室处方总数697.5万张,中医处方占29.4%,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处方数83.6万张,中医处方占30.4%。2012年,市卫生局抽查63个乡镇社区医疗机构5日处方数,中医占43.05%;抽查45个村卫生室(站)近5日处方数,中医占45%。开展针灸、推拿等10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乡镇和社区医疗机构占91.7%,开展针灸等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村卫生室(站)占89.4%。 基层中医药服务走在全国前列。根据2011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基本情况监测统计》资料分析,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占79.6%,重庆为93.5%,排序第四。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国占比为16.5%,重庆为27%,排序第二。在乡镇卫生院,全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占58.5%,重庆为78.4%,排序第一。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国占比为14.4%,重庆为30%,排序第一。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全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占47.9%,重庆为61.8%,排序第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国占比为22.1%,重庆为28.8%,排序第七。在村卫生室,全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占31.8%,重庆为56.3%,排序第三。能中会西乡村医生全国占比为31.7%,重庆为65.8%,排序第二。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