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新作【第七天】自6月上市以來,一直面臨巨大的爭議,他也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是微博將爭議放大了。近日,出版方新經典文化與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合辦了『我問余華』活動,網友提問熱烈,余華也首次直接面對讀者,回答了關於【第七天】以及他的創作現狀等問題。在網絡公佈之前,新經典通過本報率先將余華的回答發佈,以下是訪談節選。
@須臾-時光:如果請您為這本書寫一句話評語,您會寫什麼? 余華:不需要一句話,一個成語就行――借屍還魂。 @帕瓦羅兔:寫作的時候,最好的感覺是什麼? 余華:寫作時最好的感覺是感覺不到自己正在寫作,完全置身於虛構的世界,在一個個虛構的人物那裏靈魂附體,感覺每一個人物都是自己。有時候就是餓了去吃飯仍然不會從裏面出來,吃完飯趕緊再去寫。但是這樣的好時光需要體力和記憶力,隨着年紀越大,這樣的好時光越短。十多年前曾經有記者問我,是否擔心才華枯竭?我說,才華不會枯竭,但是生命會枯竭。不少偉大的作家老態龍鍾之後寫作退化了,就是這個原因。人老了,雖然才華依舊,可是體力衰退了,記憶力也衰退了,就很難寫出好小說。 @讀客小傑:為什麼您的每部小說都寫這麼久?您的下一部小說會關注哪些方面的事情? 余華:每個作家的寫作方式不一樣,有的一氣呵成,有的斷斷續續,我的寫作屬於斷斷續續。我羨慕莫言的寫作方式,他是長時間構思一部小說,構思成熟了就背着包回老家高密一氣呵成寫出來,十多年前我對他說,你是短痛,我是長痛,長痛不如短痛。這次【第七天】出版後,有人質疑我只用七個月就寫完了,其實我希望七個星期就寫完,問題是我沒有這個能力。我希望自己能夠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四十多天就寫出一部傑作,而且還那麼厚,可是我做不到。 至於下一部出版的小說關注什麼,我現在不能說明。我手頭上有幾部未完成的小說,不知道它們中間誰先跑過終點。 @黃健博_:從【十八歲出門遠行】到【活着】再到【兄弟】,你在小說創作上不斷追求貼近真實,【第七天】用了更為荒誕的手法,在你看來,這是越來越接近於現實的真實還是文學的真實?如何看待現實和小說之間那種荒誕世界裏的真實以及真實世界裏的荒誕? 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是荒誕小說,【第七天】也是荒誕小說。不一樣的是,【十八歲出門遠行】是1987年1月發表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並不荒誕。今天的中國社會已經足夠荒誕,就是用紀實的方式把強拆和上訪這樣的事件寫出來,也會給予讀者荒誕感。我寫【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時候,小說比現實荒誕,我寫【第七天】的時候,現實比小說荒誕了。這是一個難題。荒誕世界中的真實和真實世界裏的荒誕相差無幾的時候,小說如何表現荒誕中的真實,對我來說是一個挑戰,我喜歡這樣的挑戰。【第七天】試圖用比現實荒誕更加荒誕的方式來表現,今後我還會繼續這樣的嘗試。 @企鵝: 好書。謝謝余華能堅持對當下社會的關注。小說通過荒誕的形式表現了現實社會的問題和黑暗,讓人的無奈。同時保留余華一貫的特色,主人公沒有絕望。死了也有目標。但全書讓人感到溫暖和愛的是死無葬身之地。想起梁漱溟的【這個世界會好嗎】?想問余華,這個現實的世界會好嗎? 余華:我相信這個現實世界會越來越好,我一直以來是樂觀的,雖然我的小說讀起來是悲觀的。我已經寫了三十年的小說了,有自己的寫作體會,也和其他作家有過不少的交流。我的經驗是不要相信『文如其人』這句老話,越是優秀的作家越是文和人不一樣。滿懷希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絕望之書,滿懷絕望的作家往往會寫出希望之書。 來源:信息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