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出版的【明清戰爭史略】,利用大量明清檔案、實錄以及時人留下的眾多筆記,首次全面描述了明清戰爭史,深刻揭示了戰爭勝負與政治及社會人心的密切關係――
明清之際是我國社會矛盾極其複雜、尖銳的時期。對於這段中國古代歷史上席捲全國、歷時半個多世紀、大小千百次的戰事,時人留下了諸多記載和遺蹟;後人又做了諸多記載與分析,諸如明清檔案、皇帝實錄、時人筆記等,數量浩繁。但這些記載多集中於人物或單個事件,缺乏整體、系統的描述;且囿於所屬的立場,記述難免偏頗。新近出版的【明清戰爭史略】(孫文良、李治亭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則不愧為全面描述明清戰爭的開山之作。 ●篩選眾多史料,分析明清戰爭的主線,提出了明清戰爭的三階段論 明清戰爭錯綜複雜,大小戰事眾多,常使人眼花繚亂,難以理出頭緒。該書作者從眾多史料中篩選、分析,抓住明清戰爭的主線,分析不同時期的特點,提出了三個階段:即清王朝對明王朝的戰略進攻(1618年-1626年);戰略相持(1627年-1643年)和戰略總攻擊(1644年-1662年)。這種分段敘述,使全書記述脈絡清晰,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其中,濃墨重彩展示了清初統治集團肇基東北、積蓄力量;一舉入關,問鼎中原;擊敗大順、大西兩農民政權;進而逐一掃滅南明五個小朝廷,建立清朝的過程。它符合明清戰爭的真實歷程,展現了明清雙方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的變化與消長,系統完整地呈現了雙方的戰略意圖與征戰大勢。 以往描述戰爭多是從階級鬥爭、民族征戰出發,立場鮮明但往往難窺全貌。該書從戰爭的全局出發,對戰爭雙方及影響戰爭進程的重要方面予以客觀、如實的記述。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的:『明清戰爭的性質從根本上說是雙方爭奪對全中國的最高統治權。戰爭的雙方,一為明朝,一為清朝,間或涉及第三者農民軍政權……他們不管怎樣你爭我奪,絕不是什麼民族戰爭,歸根結底只不過是由誰來完成統一全國的問題。』正是從這樣的觀念出發,使該書對戰爭的描述呈現出全面、立體的狀態。 ●對重大戰役的記述,尊重並採用雙方的史料記載,予以比較分析 史料是史書的基礎,也是立論的根據。然而,歷史上遺留的各種文字史料,往往因記述者所屬的國別、民族及利益集團不同,對同一事件作出不同乃至相反的反映。該書引述史料豐富而力求真實。它不僅利用了大量明清檔案及實錄、【東華錄】等官方文獻,同時採用了時人留下的眾多筆記。其中,既有明代人士的記載,也有清代人士的記載。特別是對重大戰役的記述,尊重並採用雙方的記載予以比較分析,以求真實。此外,還採用了一些較為中性的記述,如當時朝鮮的【李朝實錄】和朝鮮人的記載,以驗證雙方記載之異同。尤可稱道的是,作者在記述過程中,對戰爭經歷的不少重要遺蹟進行了考察,大大增加了記述的真實性和可靠性。諸如,在記述寧遠之戰時,作者即通過不同時期的史料,記述了寧遠城在袁崇煥督戰時期的重建過程,又記述了現在對該城現狀的考察,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不戰而屈人之兵』與未戰而預知戰果,自古以來為兵家所激賞。這是戰爭史理應研究與提煉的精華,貴在彰顯軍事智慧與謀略。這更是該書的亮點。它在清晰描述戰爭歷程的同時,將一些重大戰役的成敗重點放在雙方決策者戰略戰術的布局上。對於關係明清大局的兩次決戰,即薩爾滸決戰、松錦決戰,均細緻記述了雙方的決策情況。諸如,對於清軍突破『松錦防線』的第二次決戰,該書既展示皇太極及其指揮成員在選擇戰略突破口、開戰時機、地點、方式上的睿智;也暴露出明王朝在關係自身命運的大戰面前,依然用人不專、舉棋不定、將帥不和、士氣不振的腐朽狀態及在這種狀態下決策的失誤。當然,戰爭中的偶然因素也經常出現,但是從戰爭整體發展來說,介紹和剖析雙方的戰略決策,無疑是極富創意的一大看點。 該書指出,清初的統治集團蓬勃進取、充滿朝氣。它的最高統治者勇於開拓,積極網羅人才、能夠汲取正確意見和建議,敢於親臨前線指揮乃至帶頭衝鋒陷陣。如皇太極親臨松山觀兵布陣,對取得決戰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相反,明王朝則暮氣沉沉,君臣猜忌,官員傾軋,致使最高決策往往搖擺不定,結果不僅貽誤戰機,最終失掉江山。這是歷史事實,更是經驗教訓。對於一些重要戰役,該書既介紹決策的形成,更在戰後分析各自的政局、官場氛圍乃至人心之向背對戰爭決策的影響,從而在更大的範圍內展示明清戰爭的背景和趨勢,說明戰爭勝負與政治及社會人心的密切關係。這不僅擴大了戰爭史的視野,更啟迪人們深思。 ●事事依據史料,是一部生動而翔實的史學著作 我國自古文史不分,不少史學著作同時也是文學名品,敘事生動、形象,刻畫人物栩栩如生。然而,目前有些史學著作往往文字嚴謹有餘而生動刻畫不足,難以引起讀者的興趣。該書則文筆流暢,形象、生動,讀之令人難以釋卷。這不僅體現在作者的直接記述中,也展示在選擇的史料里。在記述清軍圍困松山城的戰役中,該書引述一名從該城偷偷跑出的明朝官員親眼所見:『奴(指清軍)挖地為壕,壕上有樁,樁上有繩,繩上有鈴,鈴邊有犬,其狡已極』(見該書340頁),極為形象、逼真地展示了清軍圍困松山城的場景,體現了其圍困堅城的嚴密與戰爭的嚴酷。書中對戰爭雙方的著名人物、戰場、城池,山脈、水系等地形地貌及軍事部署,儘可能記述周全,重在刻畫這些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依筆者所見,該書所及,事事依據史料,並無虛構之處,可以說是一部生動而翔實的史學著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專家 楊益茂)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