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並沒自己想的那麼強 事事爭勝只會帶來空虛(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5-16 22:45| 發佈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410|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訪談嘉賓: 郭 強 同濟大學社會學教授 蘇 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甄 澄 事事必爭、事事必勝,內心終究是緊張、空虛的 主持人: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自我膨脹、 ...

●訪談嘉賓:

郭 強 同濟大學社會學教授

蘇 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甄 澄

事事必爭、事事必勝,內心終究是緊張、空虛的

主持人: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自我膨脹、挑戰社會公德底線的事件有所增多。在一部分人眼裏,一切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多地佔有,而謙虛、含蓄、寬容、忍讓……不再居住於他們內心。怎麼看待這種在人群中蔓延的『自我膨脹』?

蘇楊:我們所討論的『自我膨脹』,實際上是人類在內心欲望不斷發酵、自我意識不斷張揚基礎上產生的、超越『邊界』的行為現象。不可否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本沒有錯,它促使人類不斷改造客觀世界,不斷發展進步。但一些人以此為藉口,堂而皇之地接受了你爭我奪、爾虞我詐,這是很危險的。誠然,膨脹與發展緊密聯繫,人類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自我膨脹的過程。但膨脹需要一定的邊界與制約,比如外在的制度監督,內在的心理節制。否則,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正確發揮。因此,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一味『膨脹』的泥淖。

郭強:在當下中國社會,處處時時算計的『經濟人』理性、市場經濟規則同經濟的巨大成就一樣,為一部分人所接受,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個人的價值觀。同時,在社會從傳統轉向現代的過程中,傳統的力量日漸式微,傳統道德倫理對人的軟控制也在減弱。市場規則和資本邏輯日益進入日常生活領域,寧靜的內心被市場競爭規則擾亂了,平靜的生活被資源的爭搶所取代,於是生活不再純淨,人生不再智慧。

對於個人而言,失去一種謙虛、含蓄、寬容、忍讓的心態,讓自身處於事事必爭、事事必勝的境地,即使偶爾會有勝利的快感,但內心終究是緊張、空虛的。對於社會而言,極度張揚個人主義的社會則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如果人與人之間彼此冷漠,互不相干,以一種『旁觀者』而非『當事人』的角色生活,整個社會就會呈現沙化狀態,毫無生機與凝聚力可言。所以,只有在理性和智慧的滋養下,才能達致智慧的人生,才能建構良善的社會。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