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原生態歌舞存留困難 學者稱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8-13 19:07|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434| 評論: 0|來自: 北方新報

摘要: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原生態已經變得如此稀缺珍貴,以致它成為21世紀的主要開發資源。2003年8月,由傑出舞蹈家楊麗萍在昆明推出的【雲南映像】,乃是中國文化生長的一個重大契機,因為正是她率先提出了『原生態歌舞 ...
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國,原生態已經變得如此稀缺珍貴,以致它成為21世紀的主要開發資源。2003年8月,由傑出舞蹈家楊麗萍在昆明推出的【雲南映像】,乃是中國文化生長的一個重大契機,因為正是她率先提出了『原生態歌舞集』的理念。次年8月,山西左權舉行的『全國民歌南北擂台賽』,也在音樂領域引入『原生態』一詞。隨後,文化部開始徵用這個概念,制訂和實施搶救性文化挖掘計劃。2006年央視舉辦第12屆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增設原生態組比賽,而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更是高舉『原生態民歌』的旗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經過三年的培育,『原生態』已成為最熱烈的文化時尚。 
  在晚期資本主義的語境下,『原生態』意指尚未被藝術加工的民間質樸藝術形態,而在更廣泛的全球視野裏,它還應當囊括所有未遭現代商業文明摧毀的原住民文化。對於中國這樣的資源豐厚的超大國家而言,『原生態』資源主要來自四個方面:自然、歷史、地域和少數民族。其中,自然景觀的開發已基本窮盡,歷史文化(原典、墓葬和古建築)的發掘也瀕臨終結,地域文化(民居和民俗)亦在全球化進程中分崩離析,只有部分少數民族文化尚未開採。原生態的絢麗歌舞,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墓葬式的寶庫,它被封存於邊陲群山的貧窮村落裏,長達十多個世紀之久。它的重新發現,引發了經久不息的全國性狂潮。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歌舞極易失傳,存留困難,對其進行搶救性保護,迫在眉睫,而這種挖掘還必須依賴市場和商業的支撐;但這種草根藝術一旦被票房控制,質樸純真的原生狀態便會蕩然無存。另一方面,維繫原生態文化的前提,就是維持它賴以生長的民族(地域)的自然與文化空間,而這勢必跟原住民走向現代化的生活渴望發生激烈衝突。
  我把這種由正題推演出反題的邏輯命題,命名為『楊麗萍悖論』,它來自楊麗萍【雲南映像】的啟示。這個歌舞集首次向我們展示了原生態文化的強大魅力,但它被開發出來之後,必將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櫥窗標本。一個著名的前車之鑑,就是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歌舞。它是上世紀80年代的原生態品種,但經過20多年的旅遊開發,已被市場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淪為商業艷俗文化的反面樣板。
  『楊麗萍悖論』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至今未能解決各國在遺產申報中出現的悖論現象。在旅遊局、文物局和環保部門之間,保護和開放的博弈經久不息,兩種矛盾的立場根本無法調和。
  與楊麗萍悖論相似的是『嬴政悖論』。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廢除六國,形成文化統一的宏大格局,建立『車同軌』和『書同文』的技術――文化體系,無疑有利於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播,並為秦帝國的三大戰略工程――長城、阿房宮和墓室的建造提供了最廣闊的資源,但它同時也是區域文明的嚴酷殺手。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強大發達的吳越文化、楚文化和蜀文化等,毫無例外地遭到了致命的摧毀,被迫退出遠東的歷史舞台。而區域文明的死亡,則反過來激發地方貴族的反叛欲望,加劇了帝國的行政危機。
  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普通話推廣運動,也有利於國家主義文化的傳播,而在文盲佔大多數的背景下推行簡體字,則有利於加快識字步伐,迅速提高大眾的文化素質。但經過50多年的實驗,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兩項推廣運動的弊端。普通話的推廣和方言的廢止,導致地域文化的嚴重退化,並且還將繼續退化下去;繁體字的廢除,令年輕一代在接納傳統方面出現了嚴重的意識障礙,古典精英文化無法得到承襲。
  在走向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我們將繼續面臨各種文化悖論的困擾。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新建築浪潮,令中國的大中城市迅速完成舊城的硬件改造,現代化的生活夢想,變得唾手可得,但它同時也摧毀了城市歷史脈絡,令文化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並瓦解了人與城市的內在和諧,造成了夢的永久性破裂。(朱大可)
來源:北方新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