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不做煎饼人 孔子的高明不在多知而在深度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5-16 22:44| 发布者: 偷月| 查看: 1670| 评论: 0|来自: 光明日报

摘要: 《列子・汤问》有一则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 ...

《列子・汤问》有一则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故事真好。比司马迁《孔子世家》和王肃《孔子家语》中那些记述孔子无所不知的故事好得多。那些故事,有些固然属于孔子的专业范围之内,宜乎孔子知道,可以回答得出,有些则显然属于怪力乱神,不但超越孔子的“专业”,也为孔子所不齿――比如所谓季桓子掘井得坟羊,吴王拆城得骨节专车,都是这一类。司马迁、王肃之所以津津乐道这些,大约是以为这样就能说明孔子之圣。孔子当时被很多人目为圣人,确实是因为他比一般人博学得多,但也不至于多到如同今日网络之谷歌百度,什么人碰到什么不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找他来问,而他都能回答得出来,给人满意的甚至让人惊叹的答复。

大概是基于人们对孔子“多知”的神化,不大信服孔子的道家派著作《列御寇》就编排了上面的故事来揭露真相――真相是:孔子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连两个黄口小儿的问题都可能让他张口结舌。

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暴露出编造故事者的动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为汝多知?那些崇拜孔子神化孔子的人呗。

但是,列御寇先生(假设这位作者就是列御寇)却遵循了被他嘲笑、批判的人一样的逻辑思路:那些崇拜神化孔子的人以为,只要证明孔子“多知”,就可以证明他是圣人;列御寇先生的逻辑则是:只要证明孔子并非“多知”,就可以证明他并非圣人。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圣不圣,就看多知不多知。

其实,这两派人物是在一个低层次上缠斗,而圣人早已超越他们而去。

事实上,孔子自己早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说明――也许他预见到将来会有人在这样的层次上纠缠,所以,他主动挑破这个问题。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端木赐呀,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而又一一记住的吗?”端木赐回答说:“是呀。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有一个贯通的基本思想观念。”

“多学而识之”的是什么?就是知识啊。孔子显然担心他的弟子们以为他只是博学多识――后来更多的人这么以为――于是,他主动谈起这个问题,以提醒人们: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的思想与原则,比拥有无数鸡零狗碎的“知识”重要得多。

孔子和端木赐(子贡)的此则对话,关键词是两个:“多”和“一”。“多”,是指知识;“一”,是指思想方法或价值观。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或思想方法,胜过无数的琐碎的知识。

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他判断力比我们强。

一个人的境界,不取决于他知识的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认知的能力有多强。不取决于他知识的宽度,而是取决于他精神的高度和深度。(鲍鹏山)


来源:光明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