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周汝昌:读懂《红楼》是个大难事(1)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5-16 22:37| 發佈者: 阿土伯呀| 查看: 1402| 評論: 0|來自: t望东方周刊

摘要: 这是一位普通的耄耋老人。 4月14日,他迎来了94岁寿诞。这一天,有乡友特意从天津赶来祝寿,也有远在四川的昔日学生送来了祝福。这让老人很兴奋,平日里除了仰慕者的偶尔登门外,老寿星的晚年颇为安静。 在坊 ...

这是一位普通的耄耋老人。

4月14日,他迎来了94岁寿诞。这一天,有乡友特意从天津赶来祝寿,也有远在四川的昔日学生送来了祝福。这让老人很兴奋,平日里除了仰慕者的偶尔登门外,老寿星的晚年颇为安静。

在坊间,他被称为“当今中国红学第一人”。这位曾因胡适提携而走上红学之路的世纪老人,一生著作等身,原本他的晚年应是高朋满座、鲜花不断的。可事实上,因为论述之争,自八年前从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后,老人周汝昌仅在正统的中国红学会保留一个“顾问”的头衔,完全脱离了“组织”的庇佑,在其寿诞的时节,那边连一句话的问候都没有。

“我一直都是单干。”周汝昌谈及此倒是颇为大度。只是,偶尔仍是会流露出一丝的期待,“我需要助手啊。”

过去的近30年中,周汝昌双目失明,双耳几近失聪,加上行动不便,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北京城东的一方斗室内。但外界并没有忘记他的存在,近些年周汝昌仍以惊人的速度接连推出了他的红学新著。

周汝昌自有其独特的著述方式,每天他“停不下来的就是思考”,尔后将所思所想口述出来,经其子女整理后交出版社刊行于世。近年在国内红学界引发关注的《红楼夺目红》、《周汝昌校订批点石头记》等著作莫不如此。

他最新的一本著作是《红楼新境》。这是他最近三年间的口述成果,由其子周建临整理成书。

不能“外看”,所以“内视”特别好

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东红庙,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这一带全部是老式的居民楼,大多建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自1979年开始,周汝昌就居住于此。屋内陈设极为简陋,杂乱的书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空间。

每天上午,是周汝昌一天之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段。一般,他会让儿女们先为他读读报,稍加思考后,他开始口述。

本刊记者的探访就选在这个时段。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年近百岁的老人思路清晰,反应极为敏捷。每每答完一段,他都特意地大声说一句“谢谢”。

一谈起《红楼梦》,老人就显现出极好的兴致,念出“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一句诗时,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刚提及最新的著作(《红楼新境》),周汝昌就兴之所至地为本刊记者口占一绝:

《红楼新境》境何如?深胜浅浮细胜粗。

甚解不求谁解味,四面歧路更同途。

《t望东方周刊》:新书取名《红楼新境》,是说您的研究又有了新成果吗?

周汝昌:如果说有石破天惊的大发现,那就太狂妄了。我只想借新书表达自己的一个愿望: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红学推上一层楼,开创新的局面。

《t望东方周刊》:这本书是怎么写出来的?

周汝昌: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这么多的思想、头绪,可以说文思泉涌,总是有新想法、有新的思考。我行动不便,听不清、看不见。因为不能“外看”,所以“内视”特别好,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假设、揣摩,我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出来。如果让这些随着烟云化为乌有,我觉得挺可惜的,所以决定还是写出来。

《t望东方周刊》:这样写书是不是异常艰苦?

周汝昌:最麻烦的问题是,我没有助手,只能靠儿女帮我记录、整理。他们累得够呛,每天往返几个小时过来照顾我。到了我这里,还有很多电话、邮件、各种杂务等着,有时候可能连一个字都写不了。我这本书就是这样写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书里的语言表达水平、行文结构都不是如我所愿的。我希望国家能够对我多点关心,那么我就如虎添翼了。


来源: t望东方周刊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