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何用?
有时候,我们遗忘某一段历史,就像绝口不提牵过手的恋人。 可历史不管你是否面对,它就在那里。 “中国的历史记载五千年,代代相续未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这个未曾中断的历史记载,说的是“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以及《清史稿》,“二十四史”整个编撰过程达1800多年,记事长达4000多年,系统记载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而要让当代人了解历史,校勘标点是最基础的工作。 在新中国的古籍整理成果中,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整理工作举全国之力,是海内外学界公认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二十四史”现代通行本,享有“国史”标准本的美誉。早在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就首次提出了整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的建议。风风雨雨20余年,直到1978年,这一宏大工程,才宣告完成。 在“二十四史”点较本中,由顾颉刚等学人点校的1959年版《史记》,最为人关注,其修订工作也最为繁复。就在明天(8月17日),修订工程的首批成果之一、《史记》修订本,将在上海书展首发。项目其他成果也将于未来几年相继面世。 在2007年5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第一次修纂工作会议闭幕大会上,冯其庸曾唏嘘不已。他的唏嘘,关乎“历史何用”。冯其庸视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订为“不朽的盛宴”。 “最难不过点古书。”史家陈高华云,“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记录了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是国家命运之所系,它的点校非常有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启动以来,至本世纪全面修订再版,七十余年间,一代又一代学者如同接力赛跑,前仆后继。这是一场艰难的接力赛。无论参与者,还是旁观者。 一代代征服了学界的鸿儒,在浩瀚的历史面前,也不过是一介小小摆渡者,助自己和后人从未知抵达彼岸。正是这些人以及他们无名的同道者,打捞历史的碎片,擦亮历史的面目,继绝学,传薪火。 其间,有家国命运,有人世蹉跎。 今天,让我们重温历史,以及和历史有关的历史。 这场“不朽的盛宴”,每个人都可以是赴宴者。文/本报记者 朱玲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