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何用?
有時候,我們遺忘某一段歷史,就像絕口不提牽過手的戀人。 可歷史不管你是否面對,它就在那裏。 『中國的歷史記載五千年,代代相續未曾中斷,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這個未曾中斷的歷史記載,說的是『二十四史』。從【史記】到【明史】以及【清史稿】,『二十四史』整個編撰過程達1800多年,記事長達4000多年,系統記載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涉及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風俗等方方面面。而要讓當代人了解歷史,校勘標點是最基礎的工作。 在新中國的古籍整理成果中,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整理工作舉全國之力,是海內外學界公認最權威、使用最廣泛的『二十四史』現代通行本,享有『國史』標準本的美譽。早在1956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就首次提出了整理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版二十四史』的建議。風風雨雨20餘年,直到1978年,這一宏大工程,才宣告完成。 在『二十四史』點較本中,由顧頡剛等學人點校的1959年版【史記】,最為人關注,其修訂工作也最為繁複。就在明天(8月17日),修訂工程的首批成果之一、【史記】修訂本,將在上海書展首發。項目其他成果也將於未來幾年相繼面世。 在2007年5月『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第一次修纂工作會議閉幕大會上,馮其庸曾唏噓不已。他的唏噓,關乎『歷史何用』。馮其庸視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訂為『不朽的盛宴』。 『最難不過點古書。』史家陳高華雲,『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記錄了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歷史,是國家命運之所系,它的點校非常有價值,怎麼估計都不過分。』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啟動以來,至本世紀全面修訂再版,七十餘年間,一代又一代學者如同接力賽跑,前仆後繼。這是一場艱難的接力賽。無論參與者,還是旁觀者。 一代代征服了學界的鴻儒,在浩瀚的歷史面前,也不過是一介小小擺渡者,助自己和後人從未知抵達彼岸。正是這些人以及他們無名的同道者,打撈歷史的碎片,擦亮歷史的面目,繼絕學,傳薪火。 其間,有家國命運,有人世蹉跎。 今天,讓我們重溫歷史,以及和歷史有關的歷史。 這場『不朽的盛宴』,每個人都可以是赴宴者。文/本報記者 朱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