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和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是當下的兩個熱詞。中原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有什麼不同? 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應該從哪裡入手?帶着讀者這些關注,4月27日,記者採訪了正在籌備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長劉玉娥教授。
面對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建設,從事中原文化研究30餘年的劉教授,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夠和現實實踐對接,而不是停留在理論研究上。 中原文化是現代社會營養之源 劉玉娥說,中原地區在歷史上長期作為京畿要地,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區域,所以這一地區的文化有別於中華境內一般地域文化,帶有很強的正統性特點,其他文化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她說:『現代社會應從中原文化中吸收有益的東西,比如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厚德載物的胸懷。自強不息是中原人民乃至中華民族奮鬥拼搏精神的體現,啥時候都不能丟;厚德載物體現了一種博大的胸懷和包容精神,當今社會有些人把物慾看得很重、把人情看得很淡,就是缺失這種胸懷。』 她認為,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上,是其他文化形成的本源,在現代也是社會發展重要的營養之源。 古人智慧需甄別 談到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劉玉娥認為,我們首先要回溯歷史,分辨古人哪些智慧對我們有用,哪些東西應該傳承,哪些東西必須摒棄,這是一項繁瑣複雜的工作。而目前,從事這項研究的人很少,幾乎斷代。她不無擔憂地說:『現在師範類高校中文系的學生都很少有人能讀懂古文了,對古文化的研究從何談起?』 劉教授認為,現在有國學底子的那代人都已經65歲以上了,新生力量沒有培養出來,青黃不接,將來對於傳統文化的研究堪憂,這個問題目前還未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她呼籲我們的教育制度不要急功近利,要注意對學生文化底蘊和道德境界的培養,因為技術好學,而德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 學術研究要契合當下 劉玉娥是鄭州師範學院的教授,長期從事早期中原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出版了【詩經與周代社會】、【曹操傳】等多部著作。她說:『人類在「器」的方面也就是技術方面發展得很快,而在「道」的方面也就是智慧方面變化卻很慢,所以很多關於「道」的研究,尤其是先秦時期中原文化的研究是有普世價值的,因為許多人心、人性、民生方面的東西到現在都沒有變。』 應該儘快把一些具有『道』的特點,亙古不變的文化理論拿出來,運用到當前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這是中原文化研究的當務之急。 來源:河南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