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神廟『到此一游』事件、『羅浮宮洗腳』事件……中國遊客一系列的不文明出行行為,近來接連引發對國人旅遊文明和素質的熱議,讓同胞備感顏面無光,也讓有關部門傷透腦筋。
不久前,中央文明委召開提升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素質電視電話會議。隨後,國家旅遊局連續在其官網發佈了6條有關文明出遊的通知,其中包括【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中國公民出境旅遊倡議書】。據國家旅遊局透露,『文明旅遊』有望納入旅遊合同附件,即旅遊合同的補充說明條款,具有法律效力。未來,遊客的不文明行為或將受到處罰。 據記者了解,國家旅遊局此番公佈的『指南』和『公約』其實早在2006年10月就已推出,同年8月開始實施『提升中國公民旅遊文明素質行動計劃』。當時還有外電評價說:『中國政府和民眾對旅遊陋習毫不留情的揭露和對文明旅遊公約的執行力度,表明了中國目前所具有的空前的自信心。』 7年後的今天,中國人緣何不會文明出行,仍然是每次曝光事件後必然引發的追問。今年以來,有關中國人境內外旅行種種不文明舉止的報道集中爆發,如計劃飛往荷蘭的6名中國頭等艙乘客,不系安全帶、衝着機長和空姐大爆粗口;如放任小孩在機艙過道大小便;如旅客砸壞登機口門、亂開應急艙門;更有一些中國遊客把不文明行為帶出國門,街上想扔垃圾就扔,博物館裏想拍就拍,西餐廳裏想吼就吼,至於進音樂廳穿牛仔T恤,在肅穆的教堂裏大聲喧譁這類情景,就更不用說了,以至於在個別國家,有當地人稱中國遊客為『會走路的錢包』,直指國人的不文明行為。 國家旅遊局有統計顯示,早在2005年,我國公民3100萬人次的出國(境)旅遊人數就已躍居亞洲第一位。另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接待國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 可是,同為境外遊客,我們卻時常被打入『另冊』:巴黎、華盛頓等地專門針對中國遊客豎起了令人汗顏的『請勿喧譁』、『請勿隨地吐痰』、『請隨手沖水』等中文告示牌;有些國家甚至還採取了不接待華人旅行團、讓華人旅行團隔離用餐等非常措施;因為經常攜帶違禁動植物產品,中國乘客在機場辦理出入境手續時被要求開箱拆包的幾率大大高於其他國家;因為抽煙損壞床單被褥,一些中檔飯店不再接待來自中國的旅遊團。 旅遊中發生如此多的不文明行為,到底是誰的錯?網上的評論多多,有指責父母失職的,有歸咎國人文化素養不高的,有抱怨素質教育缺失的。俗話說,倉稟實而知禮節,文明程度的提高離不開經濟的發展。但近20多年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並沒有帶來文明素質的同步提高。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一中國女士叼着煙就進了某大牌專賣店,人家制止說這裏禁止吸煙,回答是我買6個包,可以吸了吧?煙灰缸馬上遞上。 『國家逐漸富裕起來了,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那不行。中國有句古話叫入鄉隨俗,很有道理的。』前中國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人走向世界,不管張三李四,走出國門在人家眼裏你就是中國人,對於改變國人不文明的旅遊形象,他建議從教育上入手。 在曾經留學德國4年的『海歸』魏先生看來,就像19世紀末20世紀初湧入歐洲的美國遊客,和上世紀80年代舉着相機到處拍照的日本遊客一樣,如今不少中國遊客一副『老子有錢要得瑟』的做派,本能地排斥文明出行的恆定價值,自然給世界留下了沒素質的印象。他認為,在這種初級階段期,過度地責備中國人低素質是不理性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不文明的個人,現在關鍵問題不在於批判,而在於如何整合全社會的力量推動文明共識的構建。 今年10月即將正式實施的【旅遊法】第十三條規定,『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遊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範』,旨在通過立法的方式來倡導和推進國人文明出遊,體現了法律的導向意義。但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註定是一個漫長精進的過程。上世紀60年代,日本遊客在世界上的口碑一度很差。日本政府用漫畫形式出版【日本國民海外旅行禮節指南】,告訴國民在國外不要穿着拖鞋逛街,女士穿裙子時不要蹲在地上等。經過數十年的宣傳教育,如今的日本遊客形象在世界上有了很大提升。 『在家都不文明,出門怎麼可能文明呢?』資深媒體人高小立說,去年『十一』黃金周和中秋節期間各大媒體曝光:在海南三亞,中秋過後3公裏海灘遍佈50噸垃圾;北京天安門地區僅國慶一日就掃出近8噸垃圾;各地高速公路擁堵嚴重,旅客隨手扔的垃圾滿天飛等。『旅遊文明的培育應當是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共同指向,文明出遊應成常態,應變成公民的自覺行為。』高小立說。 『只有一個國家的政府首先遵循普世價值的基本規則,其國民的整體素質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深圳社會與觀察研究所所長劉開明曾公開表示,一些媒體的空洞呼籲,並不能使中國國民素質有所提高,『現在的學校,從小學到高中,都是不停考試,很少教孩子怎麼去遵守社會道德、文明,包括心智的成長,教得很少。中國現在不缺高科技,我們缺少的是基礎文明。』(記者 吳曉東)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