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民間收藏走熱,『民辦博物館』成爲收藏人士的新追求。據國家文物局本月初發布的名錄,截至2012年,全國共有479家登記在冊的民辦博物館。
在收藏人士嘗試辦館的同時,民辦博物館同樣存在一定的問題和文化風險。此前河北『冀寶齋』被推到輿論風口浪尖可以說只是冰山一角,甚至有不少假博物館之名行圈地蓋樓之事的案例發生。究竟民辦博物館應如何發展?民辦博物館背後爲什麼會出現問題?怎麼解決?帶著這些疑問,深圳商報記者在深圳市文物與收藏界展開了走訪。 區分私人收藏館與民辦博物館 『什麼是民辦博物館?』面對深圳商報記者的採訪,深圳收藏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韓昌晟先反過來提了一個問題。 韓昌晟認爲,在談民辦博物館問題之前,最需要普及和明確的概念就是民辦博物館的定義。類似『冀寶齋』的問題使得『民辦博物館』這個詞在大眾印象中多少有點灰色,但『冀寶齋』本身壓根就不算民辦博物館。 『對非公立的博物館,大家的提法很多,包括私立博物館、民間博物館等。』韓昌晟說,『準確的名稱是民辦博物館,官方所有文件也是這樣描述的。』 在韓昌晟看來,這不僅僅是一個叫法的問題,而涉及嚴格界限的分類:只有按照相關規定完成所有手續,獲得主管機構認可的,才能稱之爲『民辦博物館』。 與之相對的,韓昌晟提出了一個『私人收藏館』的概念。許多收藏人士出於自己的興趣展示自己的藏品,有的甚至沒有專門的館舍,也不一定得到了政府主管機構的審批或認可,這些都可以歸類爲『私人收藏館』。從韓昌晟的這個定義來說,像『冀寶齋』這樣的博物館,只能稱之爲『私人收藏館』,其出現的問題和發展的路徑,與正規的民辦博物館並沒有關係。 韓昌晟認爲,『私人收藏館』僅僅是個人藏品的集中,並不具備公共服務和文化傳播的功能。其收藏水平和文化價值受限於收藏人士的個人閱歷與興趣。而深圳望野博物館館長閻焰也向深圳商報記者反映,此類『博物館』根本不能保障開館時間和日常運營,三五個月沒有參觀者的狀態甚至在大部分時間閉館都屬常態。這種私人收藏館並不直接爲政府相關主管機構所管理,亦不能占用社會公共資源來展開業務。深圳一位不願具名的收藏界人士表示,國內此類私人收藏館的藏品『大都不入流』。 深圳共有14家民辦博物館 區別於私人收藏館,正規的民辦博物館需要按照【博物館管理辦法】向文物行政部門申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申請人提供各項證明開館資質的材料,還需要主管機構組織專家對博物館擁有的藏品進行價值認定。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工作人員向深圳商報記者表示,2011年年底廣東省政府第161號令公布的【廣東省第二批擴大縣級政府管理權限事項目錄】,將『設立博物館審批』事項下放到了各區文物行政部門。去年深圳市各區都陸續收到了開辦博物館的申請,並有3家民辦博物館通過了審批獲准。截至2012年年底,深圳市共有14家民辦博物館,其中第一家民辦博物館爲1998年對外開放的璽寶樓青瓷博物館,至今已有15年。 相對嚴格的審批流程保障了正規民辦博物館的公共服務水平。可以正式稱之爲『民辦博物館』的,不僅需要有價值的藏品,在日常運營如館舍所有權、資金來源、陳列展覽、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及安全保障上也有相應的規定。在2012年8月,深圳市委宣傳部、市文體旅遊局、市財政委員會、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市民政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在經費支持、寄展服務、業務幫扶、人才引進和稅收優惠等多方面對民辦博物館進行扶持。深圳市文體旅遊局工作人員告知記者,目前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領導小組辦公室已安排了210萬元的資助,用於2012~2013年度民辦博物館的門票和臨時展覽補貼,而寶安區和南山區也出台過類似的扶持政策。對於名正言順的民辦博物館而言,相關的政策和要求都是比較清晰而周密的。那麼,在這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憂呢? 民辦博物館背後的亂象 在『冀寶齋』事件曝光之後,有網友提出觀點認爲有的民辦博物館是借文博之名行圈地蓋樓之實。這一現象的存在得到了許多收藏界人士的同意。韓昌晟說,有一些地方的『民辦博物館』是和旅遊或城市開發規劃結合的,比如建一個博物館之後在周邊開闢『古玩美食街』之類,並不能批判爲『圈地蓋樓』。但亂象在其他一些地方是確實存在的,而這些現象在深圳並沒有出現。 據閻焰介紹,政府主管機構對於民辦博物館的設立申請和公共資源訴求,主要考慮的是館藏標的物的價值與公共資源如物業、土地以及補貼等是否對等。所以誇大甚至偽造博物館的公共價值成爲『冀寶齋』這樣的博物館利用文博項目侵占公共資源的主要方式。 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方面也表示,就目前的民辦博物館申請而言,部分申請者對博物館的概念理解得還不夠透徹,對博物館的長遠發展還欠考慮。不少申請者表現出了通過民辦博物館建立商業模式的想法。但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方面的思路是,民辦博物館是公益性的服務機構,其本身不能產生經濟效益,更不能指望完全依靠政府扶持來運營博物館。 在這種局面下,政府主管機構也表現出了相應的審慎。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出通知,委託中國博物館協會和中國文物報社開展民辦博物館規範化建設評估工作,其中包括藏品真實可靠、有鑑定證明、來源合法等藏品管理指標。根據這種量化打分方式摸底得來的情況,國家文物局還打算在近期組織專家小組對出現問題和困擾的民辦博物館進行現場調查。 民辦博物館應努力消除隱憂 『連張伯駒、葉恭綽這樣的大收藏家當年都不敢說私人辦館。』閻焰說,現在的民間收藏熱情高漲,但收藏界的民間人士認爲,舉辦民辦博物館仍需慎重考慮。 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工作人員也提出建議,對於自身能力有限的收藏人士,可以考慮將藏品委託給國有博物館實行『寄展』,同樣也是爲社會做貢獻。 根據【深圳市民辦博物館扶持辦法】第十二條,政府鼓勵國有文物或美術品收藏單位爲民辦博物館提供寄展服務:由民辦博物館將合法擁有的藏品交由國有文物或美術品收藏單位予以保存、展覽和科研。寄展藏品的所有權不變。寄展服務適用於其他機構或個人。 在官方層面,更加關注的是民辦博物館的長遠規劃。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方面希望民辦博物館在申請設立前就能設計好完善的博物館運營機制,培養後備力量,引進一些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建議民辦博物館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量力而行,走專題化、精品化、特色化路線;不斷拓寬運營資金籌措渠道,增強『造血』機能,比如實行企業冠名、與有實力的企業合作等方式;並通過巡迴展出、館際交流、與學校掛鉤爭取穩定的觀眾源等方法獲得收入。(深圳商報記者 謝闐地)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