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評論:媒體有責任傳遞客觀的經濟預期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8-20 18:29|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370|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媒體有責任傳遞客觀公正的市場預期,不應爲了奪人眼球而有意無意地渲染焦慮、消費情緒,乃至炒概念、貼標籤,人爲誇大經濟發展的壓力,並在事實上煽動社會的焦慮情緒。    近十幾年,中國經濟的每一輪調整、宏 ...
媒體有責任傳遞客觀公正的市場預期,不應爲了奪人眼球而有意無意地渲染焦慮、消費情緒,乃至炒概念、貼標籤,人爲誇大經濟發展的壓力,並在事實上煽動社會的焦慮情緒。 
  近十幾年,中國經濟的每一輪調整、宏觀經濟政策的每一點動向,即使未到顯效的階段,也會頻遭外界的唱衰或捧殺、內部的焦慮和爭議。今年以來,因調結構、促改革而帶來的經濟放緩壓力,給了這些聲音再度釋放的空間。
  關於改革和經濟政策的討論,當然應該是開放和自由的。讓觀點和觀點碰撞、意見和意見較量,對經濟社會發展有益無害,這種政治開明本身也是中國改革的珍貴成果。但作爲觀點意見的傳遞者、經濟形勢的觀察者,媒體有責任傳遞客觀公正的市場預期,不應爲了奪人眼球而有意無意地渲染焦慮、消費情緒,乃至炒概念、貼標籤,人爲誇大經濟發展的壓力,並在事實上煽動社會的焦慮情緒。
  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宏觀經濟政策的顯效需要一定的時間,任何對經濟態勢的分析都不能脫離這個長期的視野。深入一點說,始終保有這樣的長期視野,也是爲了避免那種希望短期內迅速推高GDP數字的思路重現,使『可持續』和『調結構』的邏輯真正得到貫徹。而對陣痛期問題的誇大和渲染,將使遏制GDP慣性思維的改革難上加難。 
  何況,經濟運行情況仍然稱得上穩定、健康。上半年主要宏觀經濟數據表明,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總體平穩,增速處於合理區間。在新華社對多位海外分析人士的採訪中,反饋都比較樂觀,認爲中國經濟正在擺脫增長下滑態勢,並預計中國政府更加注重經濟增長質量而非數量的方針將助力中國經濟保持活力和平穩增長。比照李克強總理提出的『防通脹上限』和『保就業下限』,中國經濟仍然在一個合理的區間運行。
  一般而言,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越高,市場預期、市場信心等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就越大。這意味著,越是在經濟發展壓力大的時候,形成輿論理性、樹立市場信心就越重要,媒體的角色也就越關鍵,應恪守如實反映經濟運行現狀的底線。相反,渲染『錢荒』『最難就業季』、將局部問題擴大爲整體問題、將短期問題誇大爲發展瓶頸,相當於在中國改革的關鍵時期添亂不幫忙,殊爲不智。
  在這當中,主流媒體尤應擔當起維護輿論理性的責任。自媒體時代,公眾面臨的雖然是海量信息,但遇到重大問題,還是會從中努力尋找權威或理性的聲音。對主流媒體而言,這種『尋找』是鼓勵,也是要求。不迴避、不失語的立場,有速度且有質量的報導方式,積極參與意見碰撞的態度,是自身責任的體現,也是傳媒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和助推中國改革的途徑。(劉文嘉)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