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郭宗忠:讀書的境界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2-5-5 00:14| 發布者: 濟世| 查看: 2441| 評論: 0

摘要: 對於中國這個典籍浩博的大國,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極強的延續力。以學術而論,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近代新學,此起彼伏,相承不輟;以文學而言,由詩經、楚辭、諸子散 ...
對於中國這個典籍浩博的大國,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有極強的延續力。以學術而論,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近代新學,此起彼伏,相承不輟;以文學而言,由詩經、楚辭、諸子散文發其端,漢賦、魏晉詩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續其緒,高峰迭起,波瀾壯闊。而一代代延續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彌久不衰的傳統,就是讀書。 
    歷史上,對讀書,我們有讀【易】『韋編三絕』的先賢孔子,有『頭懸梁』的孫敬和『錐刺股』的蘇秦,有鑿壁借光的匡衡,有映雪讀書的孫康,有借螢光讀書的車胤……他們以自己的刻苦和堅毅傳承著中華文化,也爲世代的讀書人樹立了榜樣。 

    二十幾年前,讀蘇軾寫的【答王庠書】中關於讀書的論述,感慨頗深,大意是:讀書實無捷徑可談,要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看來讀書沒有捷徑,讀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斷堅持、積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艱苦過程,讀書是要扎紮實實、鍥而不捨地下工夫的。

    對這種苦思冥想的讀書法,古人一直是這樣提倡的。朱熹就不斷提醒人們:做學問讀書,一定要耐住性子仔仔細細理會書中的內容,千萬不可粗心大意。他還說,沒有明白書中的道理時,就好像有很多層東西包裹著,無緣相見,一定要今天去一層,又見得另一層,明天去了一層,又見得另一層。將皮全去掉,才能看見肉;將肉全去掉,才能看見骨頭;將骨頭敲破了,才能看見骨髓。這種層層深入,有一種『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但有幾個人能讀到骨髓呢?我們就不難在歷史上讀到一些讀死書的迂腐文人,比如蒲松齡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直到72歲。他爲了『學而優則仕』的科舉而讀書的執著,留下的只是人們的嘆息;而不爲功利讀書而留下的【聊齋志異】,卻成就了他的千古名聲。

    我最喜歡的倒是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是何等快意!

    老子曾言:『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老子主張的是不要被學問的外表所蒙蔽,只注重外在的東西,而是應該體悟到學問內在的規律對人生的意義,用有用的規律指導行爲,才能達到『無爲無不爲』的境地。老子對讀書的認知是大智慧。

    也許我們從書中終生讀不出『黃金屋』,讀不出『顏如玉』,但讀書是自我完善的過程。讀書是聆聽智者的獨白,讀書是與心靈契合者的對話,讀書是打開心靈世界的鑰匙,這還是有道理的。我們會在書中讀出豁達,讀出樂觀,讀出智慧,讀出真,讀出善,讀出高山流水,讀出會心一笑。

    讀書逐漸讓我們心靈澄澈,領悟到大美大雅的境界。
來源: 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