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山大學2013級新生報到。今年校方首次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間閱讀【弟子規】並寫讀後感。但近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袁偉時發表評論【中山大學的新『笑劇』】,對此提出尖銳批評,引發網友爭論。
歸納袁教授『可笑』質疑的理由,大抵有四:『非經典』『小兒科』『奴化思想嚴重』『有悖大學精神』。解讀袁教授的意思,大學生不應該讀兒童讀物,而應該寫【紅樓夢】之類讀後感,應該多培養『造反』精神,這樣的學生才會有創新意識。在筆者看來,如果說讓大學生讀【弟子規】『可笑』,那麼,袁教授的質疑理由同樣有失偏頗。 【弟子規】之所以能夠與【三字經】、【千字文】一樣,長期占據少兒讀物市場,關鍵在於它的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及其包含的禮儀規範和傳統文化。古代啟蒙,大抵分『誦讀』和『開解』兩個階段,幼兒讀書重在練口、強記,稍大以後老師才開始講解含義。 其實,對於【弟子規】之類的古典作品,百讀不厭、常讀常新才是其生命力所在。可以說,大學生重讀【弟子規】,應該有與年幼時一知半解地誦讀不一樣的感覺,甚至會很自然地摻入拷問、質疑的成分。且不說精華與糟粕共存是很多古典讀物的固有特性,見仁見智的閱讀與理解差異也是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我們要相信大學生的判斷力和免疫力,認為憑一本【弟子規】就中毒頗深與『讀了【弟子規】,立馬懂禮儀』的提法同樣不可思議。 【弟子規】雖然成於300多年前,但其中列述的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許多守則與規範,早已成為約定俗成的禮儀之舉,而且這些傳統禮儀正是當下已經缺失並且急需傳承的文化傳統,比如孝親敬老、知恩圖報、禮貌待人、懲惡揚善等。漠視規則、責任缺失、不講禮義廉恥,是被廣泛批評的社會通病。從這個意義上說,有必要弘揚傳統文化,讓年輕一代懂得基本的倫理常識。 讀一本【弟子規】,回不到舊社會。只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以批判性繼承的態度讀古典作品,同樣可以開卷有益。(張玉勝)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