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用戶:前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現代史獨立學者@吳偉bj,當年曾任北京八中學生領袖和革委會主任的陳小魯發出一封反思『文革』的道歉信。陳小魯是陳毅的兒子。
近年來,民間之於『文革』的個人反思,已呈現『突圍』之勢。很多人也將陳小魯的道歉,與這些個體的反思相提並論。的確,陳小魯的道歉也是以個人名義作出的,在方式甚至道歉對象上,與一般的民間反思並無二致。但如果觀察陳小魯的道歉公開信就可以發現,他的道歉除了個體反思,還具有另一種可能被忽視的價值。 陳小魯在道歉信中稱,『我希望能代表曾經傷害過老校領導、老師和同學的老三屆校友,向他們鄭重道歉』。言下之意,他以個人名義作出的道歉,除了表達個人的反思姿態,也代表了當年的『老三屆校友』,因此,道歉超出了『個體』範疇,而指向一個小集體。而在當下,以這樣的集體形式出現的道歉形式,仍然少之又少,相較於個體,集體性質的道歉範圍更大,反思也更具效力。 另一方面,陳小魯的道歉又並非僅僅針對自己當年所直接造成的傷害,而更有其『作爲當時北京八中學生領袖和校革委會主任』的領導責任。能夠在個人直接造成的傷害外,提出自己具有領導責任,並強調自己沒有勇氣制止迫害行爲,這種道歉,顯然比單純的個人反思,在責任承擔上更進了一步。可以說,這是一個當年『文革』小領導者代表一個小群體對於受傷害群體的一次道歉,是多對多的道歉,而不止於個體對個體。 在道歉中明確自己的責任之所以重要,正是因爲『文革』中,很多人成爲作惡的暴力者,恰恰是由於漠視了個體責任,陷入群體性的迫害行爲中。陳小魯在道歉信中言明了自己的領導責任,其實就是一種責任心態的復甦。『文革』道歉,顯然不只是單方面的情感上的懺悔,更是直面歷史責任的一次反省。當每個人都能夠對自己行爲責任有清晰的認識,『文革』的悲劇才不至於重演。 反思『文革』,爲『文革』道歉,首先就意味著親歷者爲自己當年行爲承擔責任。當促成那段歷史的個體責任都能夠得到公正的承擔,也才可以稱之完成了『文革』和民族毒素的清理。而回到現實中,怎樣促進對那段歷史的正視,同樣牽涉到一種面向歷史的責任承擔。反思和道歉是一種方式,而除此之外,爲讓那段歷史被最大程度的還原並以示後人,現代人該做些什麼,也是對於歷史責任承擔的考驗。 反法治是『文革』悲劇的最大特點,而法治社會,就是要求每個人都能對自己行動後果有清晰的預見,且都能爲自己行爲承擔相應責任。也只有當整個社會將歷史的反思作爲一種責任的承擔來看待,那麼,我們所期待的對於歷史的反省和對於悲劇的拒絕,才不會顯得虛無,才能真正建立起抵制悲劇的理性力量。(朱昌俊) 來源:三秦都市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