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8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過程可概括為『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年進入、四千年過渡、三千年鞏固、兩千年轉型』等七個階段。雖然各地區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存在不平衡性――時間有早有晚、進程有快有慢、結果有盛有衰,最終推動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研究員25日在『世界考古・上海論壇』上,發表『早期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考古學觀察』主題學術演講時作上述表示。他說,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背景包括: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東邊是大海,西邊是高山和沙漠;南北差異的自然環境導致不同的生業形態(長江流域稻作、黃河流域粟作為主、北方農牧混合);內部不同區域之間文化的密切聯繫;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祖先認同(龍、黃帝、禹)。 萬年奠基:栽培農業出現,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距今10000年前後的栽培粟和黍,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岩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稻的出土,表明這幾種農作物至遲在距今10000年前已經開始在中國北方和南方種植。 八千年起步: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和內蒙古赤峯興隆溝遺址,出現農業的初步發展,定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六千年加速:社會出現分化,大型中心性聚落和規模較大墓葬的出現。 五千年進入:大型都邑、宮殿和權貴階層大墓的出現,社會分層和分化加劇,形成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王的出現。包括約5300年前東北地區文明的初現――遼寧喀左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積石V、神廟、玉器;約5300年前安徽含山凌家灘祭壇和墓地;長江下游早期文明都邑――良渚古城;陶寺大型城址的發現――中原地區初期文明的形成。 四千年過渡:夏代後期都邑――二裏頭遺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由古國文明向王國文明(夏王朝)過渡,長江中下游等區域由於洪澇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環境變化,使其農業遭受嚴重打擊,文化和社會轉向衰落,本區域的文明進程出現挫折,轉而納入以中原地區王朝為中心的文明一體化進程。 三千年鞏固:西周王朝封邦建國,實現前所未有的對王畿地區之外廣大區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統治得以鞏固。 兩千年轉型:秦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中國文明開始進入帝國階段,到西漢王朝時期徹底轉型為帝國文明。 同時擔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項目負責人的王巍指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方面,距今8000-7000年之間,中國各地區已出現文化交流;距今5500年左右,各地區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距今4500年以來,中原地區開始呈現出匯聚周圍地區先進文化因素並率先發展的趨勢;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與夏王朝後期相關的二裏頭文化在同時期的各文化區中開始居於優勢地位,向周圍地區施以強大的輻射,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多元一體化格局開始形成,這對促進周圍地區文明的發展以及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形成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總結稱,中華文明的特點包括:歷史悠久,延綿不斷;土生土長,自成體系;滿天星斗,百花齊放;多元一體,互動交流;匯聚輻射,百川歸海;祖先崇拜,宗法制度;以農為本,工商食官;以玉為貴,將玉比德。(完)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