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页 国学新闻 汉学研究 查看内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欢迎使用国学论坛学社百科书阁问答等全站内容搜索

“濉薄”等流行字未入选《通用规范汉字表》

国学新闻| 汉学研究

2013-8-29 00:08| 发布者: 夏知| 查看: 2142| 评论: 0|来自: 人民日报

摘要: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日前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进行解读。《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对50余年来汉字规范整合优化后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
8月2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日前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进行解读。《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对50余年来汉字规范整合优化后的最新成果,无论是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础薄“摇钡刃彰高频字“转正”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例如“人、计、辉、稻、罐”;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常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例如“芊、疖、沂、铂、饕”。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
  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例如“闫、玟、O、础i”,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多项重要的汉字规范,但随着时代发展,旧有标准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一些名字中的生僻字,让人们在电脑录入、户籍管理、办理登机时挠头不已,急需一部规范汉字表来加以规范。新字表中,原先一些字典查不到、电脑打不出的生僻人名、地名用字,现在被“验明正身”,从异体字的“黑户”中被拉了出来,有了合法地位,科技新名词、新术语也都有了专用字。
  专家还指出,与“规范汉字”相对应,还有“不规范的字”和“未规范字”。“不规范的字”是指已经有了规范汉字,但在现代汉语文本中却仍然去用对应它的异体字、繁体字,甚至是错讹字,如“泪”为规范字,其对应的繁体字“I”就是“不规范的字”;而“未规范字”是指尽管没被收入规范汉字表、也不对应任何一个规范字,但这些字只要不是错别字,就仍可使用。因此,大家不必担心,自己所用的字特别是姓名用字不在规范汉字表中,会被认为不规范,妨碍将来的使用。
  “濉薄“”等网络流行字、繁体字未入选
  同时,对于一些网络用字,《通用规范汉字表》也明确了规范。近来在网络上甚为流行的“火星文”,以及“濉薄“”、“獭钡缺桓秤枇诵碌奶厥夂义的网络用字被排斥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之外。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表示,网络用字比较混乱,不赞成人们使用“濉钡龋这些字不是传承字,在文字意义上,实际上可以通过其他规范字来替代。“网络盛行不可能去制止,但仍然建议大家用规范字,不建议大家用怪字和自造字。如果到了一定时候,有明确的写法和意义,将来也许会上升为规范字。”王宁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用规范汉字表》没有恢复一个繁体字。近年来,汉字简繁问题在社会上有所议论,但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影响到国计民生,牵涉诸多领域,海外华人和国际社会也十分关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张浩明表示,从汉字发展的历史看,简化一直是主要趋势,简化字推行半个多世纪以来,方便了几代人的认字写字,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简化字,简化字的国际声誉也在逐渐提升。“经反复征询多方面专家意见,并与港澳台地区学者和海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学者、教师交换看法,权衡利弊,这次在字表中没有恢复一个繁体字。”张浩明说。
  一级字表列出的3500个常用字基本能满足需求
  对列入一级字表的3500个字,很多人会有“是否够用”的疑问。对此,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举例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用了2134个字,老舍的《骆驼祥子》用了2413个字,《毛泽东选集》一到五卷用了3136个字。所以,3500个一级字就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需要而言,理论上应该问题不大。据悉,基础教育领域将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列出的3500个常用汉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标准,按学段合理安排识字教学。
  另外,《通用规范汉字表》还有两个附表,分别是《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笔画检字表》,这两个字表也别有用途。“附表对于中小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会的交流都有指导意义。”李宇明说。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自2001年启动,历时10余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此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编辑:秋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