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豈能是萬能的!日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等在北京的一次電視劇研討會上,直接批評了某些編劇太重技巧、技術,而忽略探索真實的生活本質。『有些編劇做出「萬能」的架勢,什麼都能寫,投資方想要什麼內容,雇幾個「槍手」就能「高效解決」。』電視圈裡,這種現象已不在少數:在網上搜故事,寫劇本有流水線,甚至冒出了號稱一天能寫20集電視劇的『劇本工廠』。
靠『槍手』間接體驗生活,看似涉獵廣泛,作品卻缺乏質感,經不起咀嚼。業界專家建議,編劇應該和『技巧』、『資本』適當保持距離,學會在題材上『打深井』,在生活中找到真實的狀態,回歸內容創作的本質。 60%影視劇本有『槍手』參與 『一些編劇將創作變成搭積木、蓋房子,通過流水線「組裝」作品。』評論家李舫批評當下一些電視劇創作已經成了簡單的『產品生產』。業內人士稱,依靠『槍手』組成劇本生產線,在業內已不算秘密。有人估算,每年至少60%的影視劇本有『槍手』參與。『槍手』的主要來源,是全國超過200萬人的網絡寫手。其中,每年有10萬人通過寫作獲得收入,職業或半職業的至少有3萬人。 專家透露,『萬能』編劇號稱可以按需供稿,身後很有可能就藏著『槍手』。投資方點名需要什麼類型和主題,編劇就根據關鍵詞,如『三角戀』、『婆媳關係』、『小三報復』等,設計出故事的起承轉合,分配給『槍手』寫作具體內容。近年來,不少編劇工作室升級成了『劇本工廠』。以某高調亮相北京和上海電視節的『劇本工廠』爲例,一個劇本被分段包幹給20多個平均年齡20出頭的青年。他們合作一天,就能寫出二三十萬字的劇本,相當於一部20集的電視劇。 不少編劇還將傳播學和西方編劇技巧運用在劇本創作中,人物如何出場、每隔幾分鐘需要一次懸念和小高潮,都有一套基本模式,並號稱有了『萬能模式』就能保證收視率。與此同時,不少編劇身兼數職,不僅包辦編劇導演,還當投資人、項目策劃,直接和商業掛鉤,實現貫通產業鏈的所謂『萬能』。 好作品源自對鮮活生活的感悟 『編劇職業到了應該還原的時候。編劇的工作是對生活甚至生命的認知和表達,它通過個性化創作將感悟帶給觀眾。』李舫表示,作爲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源頭,編劇最需要的是原創能力和人文堅持。編劇獲得認同感的有效方式是對社會現象和家庭生活的記錄、呈現、思考,做觀眾的代言人、知心人、暖心人。一個好編劇不可能很高產,我們需要技巧,但技巧必須服務於內容。 故事好編,細節難找,真正能打動觀眾的劇本,無一不是來自於和生活的近距離接觸。『宅』在家裡通過網際網路創作或者僱傭『槍手』,雖然能獲得大量信息、縮短創作周期,但是這種體驗始終有層『隔膜』,和鮮活的生活有距離。針對貫穿產業鏈的『萬能』現象,有學者尖銳地指出,編劇絕不能把高產出、高收入當做職業成功的唯一標準,好作品最終需要編劇靜下心來,泡在生活中感受老百姓的酸甜苦辣。(本報記者 王磊) 來源:文匯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