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花木蘭傳奇】被指北魏的碑刻牌匾字體不對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3-8-30 19:06| 發布者: 延章| 查看: 1494| 評論: 0|來自: 北京青年報

摘要: 電視連續劇【花木蘭傳奇】已在中央電視台播放完畢。劇中的花木蘭我們暫且不表,單說說這北魏碑、匾。連續劇中多次出現北魏的碑刻、牌匾,字體均為小篆,這是不對的。    小篆勻圓整齊,形體美觀,通行於秦朝, ...
電視連續劇【花木蘭傳奇】已在中央電視台播放完畢。劇中的花木蘭我們暫且不表,單說說這北魏碑、匾。連續劇中多次出現北魏的碑刻、牌匾,字體均為小篆,這是不對的。 
  小篆勻圓整齊,形體美觀,通行於秦朝,故也稱『秦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納丞相李斯的意見,統一文字,將小篆定為正字,大臣的奏章一律用小篆書寫。但是,小篆寫起來太慢,內容多的奏章,寫完要很長時間,所以必須改革。
  小篆的改革始於秦朝。晉人衛恆【四體書勢】曰:『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指胥吏)佐書,曰隸字。』可知小篆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書寫方便、快捷,改革的結果是隸人所寫的隸書得到普遍運用。
  漢、魏時期,筆勢、結構與小篆完全不同的新字體――隸書,已經成為通用字體。東漢碑刻上的隸書,筆勢生動,風格多樣,深受書法愛好者的喜愛,至今學寫隸書者,仍特別重視東漢碑刻。魏受禪碑,乃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所立, 記述魏文帝受漢禪讓事。其正文已不用小篆,全用隸書。
  我國的書法,至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減省漢隸的波磔,改變漢魏以來質樸古拙的書風,形成了妍美流便的新體,至隋、唐,楷書完全成熟。
  在魏、晉和隋、唐之間,有一個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出現了魏碑體,亦稱魏體。
  魏碑體多見於當時的石刻、摩崖和造像。見於石刻的,有【靈廟碑】、【鞠彥雲墓誌】、【暉福寺碑】、【鄭文公碑】、【張猛龍碑】等。見於摩崖的,有【石門銘】、【吊比干墓文】等。見於造像的,有【孫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楊大眼造像】、【解伯達造像】、【六十人造像】等。
  從書法史的角度而言,魏碑體方正、凝重,筆氣渾厚,意態跳宕,脫出隸法,是楷書的發展階段,上承二王,下啟隋、唐。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魏碑體,就沒有唐代的楷體。
  北朝的書法水平,以元魏為高。元魏(包括北魏、東魏、西魏)的書法水平,以北魏為高。清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備魏第十】曰:『北碑莫盛於魏,莫備於魏。』
  既然漢魏的碑刻已用隸書,北朝書法以北魏為高,而北魏的書法又多見於碑刻、摩崖、造像,那麼,北魏的碑刻、牌匾就不會使用小篆,而只能是魏體。清人阮元【C經室集、南北書派論】:『北派是中原古法,拘謹拙陋,長於碑、榜。』也說明北魏石碑、牌匾上的字體是魏體。所以,連續劇中石碑上的『謝棄塵將軍之墓』、茯苓的『天下第一繡女』匾上,文字都應該用魏碑體。文並圖/饒少平
來源:北京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