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31日電(上官雲)綜合報道,日前,據媒體消息,國家圖書館將修復珍貴古籍『天祿琳琅』,並全程記錄修復過程。這一消息引起了公眾對我國存世古籍現狀的廣泛關注。自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後,紙張成為書籍的主要載體。我國有5000年悠久文明,傳世書籍數目龐大,古籍因其不可再生性不能受到任何損毀。近年來,儘管我國採取多種措施加大古籍保護力度,但古籍保護與修復的現狀仍然堪憂。對此,有專家呼籲,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大對古籍保護設備的資金投入,並重點培養相關古籍修復的專業人才。
古籍遭侵蝕嚴重 專業修復人才匱乏 古籍屬於文物的一種類型,指編纂、寫印於1912年前的書籍。珍貴古籍又稱為善本,主要指具有較高文物價值、資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籍。由於現存絕大多數古籍都以紙和絲織品為載體,容易受到水火、蟲霉、各種污染的損害。 據國家圖書館統計,目前全國各公藏單位擁有古籍總量超過5000萬冊,需要修復的古籍超過1000多萬冊,大概數量有1500萬冊。一個較為熟練的專業古籍修復師最多一年修100冊,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據此可以計算,要完成全部修復工作仍需數百年,且前提是古籍不再繼續遭到破壞。 一方面是亟待修復的古籍,一方面具有專業技術的修復師卻少得可憐。古籍修復專家張平曾指出,目前全國有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除國家圖書館有20個人從事古籍修復外,其餘中心大多只有8個人專門做修復工作。這其中含有4個外聘崗位,用以解決事業單位人員編制不足問題。如果只計算固定崗位,即使將全國各省市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在崗正式員工加起來也不足200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傳承人杜偉生介紹,在目前存世的古籍中,相當一部分都有蟲蛀、鼠齧等小毛病,需要修補;有的還曾經被火焚燒過,部分文字根本看不清楚;而古籍中更常見的是書葉自身的老化、絮化、粘連等問題,處理起來也需要很多時間。而古籍紙質文獻本身的脆弱性,加上環境的污染,許多古籍善本文獻正在加速酸化和脆化。更令人擔憂的是,少數民族有跡可查的傳世書籍本就不多,再加上曆年來紙張本身的老化、戰爭等外力的損毀,部分少數民族古籍甚至會面臨失傳的境地。 古籍保存不善:修復材料難得 資金投入不足 開展古籍修復工作需要相應的硬件投入。然而,據媒體報道,許多圖書館提供用以開展這項工作的條件仍然相當有限。而高校圖書館在古籍保護方面,由於長期沒有適量的資金投入,古籍保存環境往往落後於公共圖書館。 資金問題固然存在,人才不足也一直是扼制『古籍修復』的瓶頸。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古籍修復』人才如此匱乏呢?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設立了涉及古籍修複方向專業的大部分是中專和高職院校。在不少高等院校中,『古籍修復』尚未形成專業,只設立了相關實踐課程。 業內人士介紹,現在集中收藏古籍善本的圖書館、博物館等公藏單位,一般以本科及以上為招收人才的學歷標準。而且當前社會對於古籍修復行業的認可度尚低,有相當一部分人不願意涉足,『國內很多人還將古籍修復視作一種工匠手藝』。 古籍修復材料的難得也對古籍保護工作造成了一定影響。修復古籍一般使用古代材料,這些材料會越用越少。隨着這種材料的日漸短缺,將來用於古籍修復工作的投入也會越來越大。杜偉生告訴記者,現代的紙張酸性很大,要保存古籍,一般都使用『生宣紙』, 除了紙張,市場上出售的糨糊也不能用於古籍修復,因為裏面的化學成分可能會對書造成破壞。公藏機構修書一般自調糨糊,同時還要掌握好濃稠度,太過濃稠的話不好往下揭,違反古籍修復的『可逆』原則。 而且,並非所有技術都可以用到古籍修復上。古籍修復專家張平在接受中國文化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有些用於古籍修復技術和方案,並不是都能拿來用。比如古書可能經歷過多次修補,對於古人修補後的補丁怎麼處理也是個問題,按照整舊如舊的原則,本應加以保留,但古人修復古籍時往糨糊裏加礬的辦法就不盡科學,對於這些方法也應修正。 而據記者了解,並非越早期的書損毀越嚴重。比如敦煌遺書,損毀至多是被撕破、磨破、鼠齧等,而明後期、直至清朝的古籍,大部分採用竹紙,質量比早期的皮紙差。民國時期開始使用的是用現代技術生產的機械紙,屬於酸性紙,更容易受到破壞,修復民國書籍,如果使用脫酸機來脫酸,一冊書至少得七八美元。成本很高,民國書籍量又多,很難負擔得起。 『數碼化』或為古籍保護的新趨勢 古籍保護一般分為原本保護和再生保護兩個方面:前者主要是對古籍原本進行妥善保存和修復;後者是對古籍進行影印或整理,對古籍的形式和內容進行轉移保存和再揭示,通過開展出版、縮微和數碼化等工作,使古籍化身千百,永久傳承。 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就曾談到以『數碼化』來保護珍貴古籍的辦法。他說,古籍與其他文物的不同就在於,古籍的價值在使用中體現。要保護古籍,可以將之整理影印出版,也可以採用數碼化保存的方式。以國家圖書館為例,館內已有數碼化的4萬張拓片供公眾免費使用。館藏的所有西夏文獻也已數碼化,讀者使用起來更方便。加入讀者提出要看善本,那國圖可以提供縮微膠片,採取這樣的方式儘量減少對原本的使用。 而針對專業古籍修復人才待遇偏低的問題,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勇慧在接受中國文化報採訪時說,古籍普查是項艱苦、長期的工作,繁複且需要謹慎,故應給予古籍普查人員相關補助,真正實現保質保量、多勞多得。李勇慧建議,應堅持每年評優機制,激勵古籍收藏單位和個人的工作熱忱。 因此,綜合以上幾點,有專家呼籲,要改善古籍保護這種令人擔憂的現狀,政府有關部門要給予大力支持,從經費上給予保障,用於改善古籍存放場地、更新古籍修復設備。已經成立的古籍保護中心要加大古籍保護力度,加緊古籍修繕,加快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和交流。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