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院藏珍寶展開展以來頗受關注,昨天,本報記者採訪了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白文煜。
千人制一件龍袍 龍袍為皇帝吉服之一,多在喜慶場合穿用。 清代的冠服有選擇地承襲了中華服飾文化,將傳統的色彩、龍紋、品章以及吉祥紋樣飾於袍服上以區別等級;同時在冠服制式上保留了如馬蹄袖 (箭袖)、披領等鮮明的滿族特色。在宮廷中,穿衣戴帽不同的等級有嚴格的花紋和質地限制,擅越者便是犯上。 此次展出的3件龍袍是皇太極御用的『黃色團龍紋常服袍』。樣式為捻襟、圓領、馬蹄袖,主體由黃色織錦緞製成。團龍、雲紋緞為面,月白色暗花絲綾為裏,中間為薄棉縫製而成。領、袖、襟為石青色地織金雲龍紋。 康熙御用的 『石青緞彩繡平金團龍袞服』,為清代皇帝禮服之一,凡吉慶典禮時於龍袍外面穿用。此袞服為石青緞面、月白纏枝暗花軟緞裏、藍綠素緞繡平金雲龍紋,其形式為無領對襟,繡有五爪金團龍四條,前胸、後背、兩肩各一條,左右背團龍圖案中繡有日、月二章。前後萬壽字篆紋。 乾隆御用的 『明黃芝麻紗彩繡平金龍袍』。其圓領右大襟、馬蹄袖、裾四開式,領、袖俱有石青緞鑲邊,在紗上刺繡九條金龍,飾有傳統紋樣十二章,間以五色雲蝠紋,下幅為八寶立水。 據介紹,與時下宮廷劇中服飾不同,真正的清宮服飾大多以江南三織造即江寧織造局、蘇州織造局和杭州織造局生產的優質絲織品為面料。其中工藝最複雜的是龍袍,繡織運用了齊針、套針等10多種針法。有史料記載,為皇家織造一件龍袍,需用繡匠608工、繡洋金工285工、畫匠26工。一件龍袍上繡有40多條龍。加工一件清帝龍袍需要千人製造,如用一個人來刺繡,要用兩年零五個月才能把花紋繡完。 雲板:國家一級文物 此次鎮館之寶中,最不起眼的是一塊重12.5公斤的鐵板,但它卻是國家一級文物――後金鐵鑄大金天命雲板。 雲板在王公貴族、官宦士紳之家使用,如傳事、報信、奏聞等等。這塊雲板鑄造於後金天命八年,為當時駐城八旗官兵報警傳令所用。全板為生鐵一次澆鑄而成,上、下部分均呈雲朵形狀,板身為長條形。雲板上部有一圓孔,為穿系掛繩所用,一面鑄紋較少,僅在下部雲頭內鑄有少量花卉紋飾;另一面鑄有文字和花卉圖案,上下雲朵表面鑄卷草花紋,雲頭內各鑄有一朵凸起花卉,兩面下部中心均為圓形敲擊凸點,周圍飾有花瓣紋。板身中部一面鑄有漢文字,右側為楷書雙勾體『大金天命癸』,左側為楷書陽文『亥年鑄牛莊』,兩行字底下有楷書陽文『城』字。 努爾哈赤為何將其改良成 『報警器』?專家認為,後金雲板作為八旗官兵守邊報警的工具和後金宮廷內傳遞信息的器具,發揮過重要作用。但云板的使用不是後金時女真人首創,其最早使用年代在唐代前,作為一種報時工具使用在宮廷中。努爾哈赤吸收漢族傳統器物,將其靈活運用於戰爭,反映了女真人崛起之際兼收並蓄的意識。 正是通過吸收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文明和傳統器物,後金才得以快速壯大與發展。(記者/楊競) 來源:遼寧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