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評論:細微之處見文明真諦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3-9-4 17:17| 發布者: 偷月| 查看: 1376| 評論: 0|來自: 長沙晚報

摘要: 昨日兩則有關殘疾人群體的新聞,筆者看罷頗爲感慨。一是【深圳晚報】的記者到當地西鄉客運站的門前實地體驗了一把走盲道的滋味。不到300米的距離,有7處用黃色油漆像打『補丁』一樣刷出來的盲道,其中有的甚至就在平 ...
昨日兩則有關殘疾人群體的新聞,筆者看罷頗爲感慨。一是【深圳晚報】的記者到當地西鄉客運站的門前實地體驗了一把走盲道的滋味。不到300米的距離,有7處用黃色油漆像打『補丁』一樣刷出來的盲道,其中有的甚至就在平滑的路面上刷出,敷衍了事。二是【燕趙都市報】報導,河北白洋淀旅遊碼頭爲老幼病殘等特殊人群設立了『中性衛生間』,卻因爲缺少必要介紹,導致遊客普遍拒絕,大部分『中性衛生間』被空置浪費。 
  這讓筆者想起了以前在網上很火的一組圖片,拍攝了各地盲道中的『奇葩』。有的地方不知是出於美觀考慮,還是設計圖紙出了錯,竟把盲道修成了Z字形。當然,能讓盲人平安到達目的地,也算是設計者的功德一件。最怕的還是那些缺德的障礙物,如鬧市區盲道上隨意停放的『殭屍車』,盲道盡頭的垃圾桶、電話亭、花壇,甚至是沒了井蓋的下水道,就著實令人匪夷所思了。
  大量荒廢的城市盲道被侵占的現象並非一天而成,而各地無障礙設施長期『無人問津』的事例也不勝枚舉。難道這一類的基礎設施建設真的是多此一舉嗎?非也!目前我國約有8300萬殘疾人,其中盲人就超過500萬。也就是說,每18個中國人裡面,可能就有一人的出行有賴於城市的無障礙設施。但現實是,殘疾人極少出入公共場所。可以說,這已成爲一種『中國式尷尬』,它給了還奢侈地享有健康的人們一記耳光。對殘疾人異樣的目光頂多是讓他們不想出門,而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中缺乏誠意、偷工減料,才真正令他們不能出門。 
  孟子曾描繪他理想中的社會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孔子的大同小康思想一脈相承。及至現代社會,道德對人的要求也已從尊老愛幼,延伸到了關愛外延更廣的困難群體。保險體系的建立健全,更是用制度將早已確立的『眾幫少、強扶弱』的社會默契加以夯實。在這種情況下,爲占人口少數的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支持,是文明對城市的具體要求。
  然而,城市管理者們如果是爲了各種『達標』『評比』才匆忙打造無障礙設施,場面上熱熱鬧鬧,實際卻冷冷清清,那所謂的對困難群體的關懷,就只是躺在政績報告裡的一堆沒有溫度的數字。真正的文明,是於小節之中見大德,於細微之處見真章。
  白洋淀的『中性衛生間』,能否增設一塊適用範圍的溫馨提示,別讓人僅從名字就誤以爲是『中性人才能使用的衛生間』;對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的權利,能否及早出台明確的法律法規予以保障,而非語焉不詳地用一條毫無說服力的規定一筆帶過,別讓導盲犬『珍妮』和它的主人再被北京地鐵拒絕;公交車司機能否爲每一個殘疾人躬身放下無障礙通道,並在幫助其坐穩扶好後再啟動汽車,而非對在站台上揮舞殘疾證的人視而不見、呼嘯而過……
  用心去完善每一個無障礙規劃的細節,不僅僅是排除殘疾人群體出行路上的『地雷』,更需移除他們內心深處的『路障』。所有人都卸下心防快樂出行時的微笑,才是這個城市最靚的文明符號(羅曉星)。
來源:長沙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