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廖水南
9月1日是很多大學的開學日,在新生們忙着開始迎接大學生活時,家住成都槐樹店路的玲玲(化名),卻在為上大學的事和父親進行着一輪又一輪的談判。雖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錄取通知書,但玲玲的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他寧願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 從農村出來,沒有文化,做點小生意,賺了點小錢,目前也過得還不錯;家裡所有親戚的娃娃,基本都是初中畢業,就去學了美容美髮等技能,然後開個小店,也能謀生;現在有些大學生畢業後沒找到理想的工作,基於自身的遭遇和身邊的現實,不能不說玲玲父親的固執,其實並不是多麼不可理喻,甚至這樣的計算還相當『精準』。 當前,一個家庭培養一名大學生大概需要付出的費用為20萬元以上,而最新的大學畢業生求職期待分析報告顯示,專科應屆生對2000元以下月薪的接受程度最高,而本科應屆生的期待薪酬在2000~4000元區間者最多。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的報道更是屢見不鮮。高額學費的壓力,以及投入產出比的嚴重失調,這使得人們對讀書改變命運的預期大大降低。 『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還有着堅硬的社會現實-當下優勝劣汰的用人機制已然受到干擾和挑戰。現實讓少數人在個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順風順水、如有神助,也讓一部分步履維艱、寸步難行。比如各地被曝光的此起彼伏的『蘿蔔招聘』,就是最好的佐證。而此前【人民日報】也曾就此發表文章指出,當前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態是權利表達不暢、發展機會太少。 但,是不是『讀書無用論』呢?必須明確的是,讀書改變命運,是普遍意義而言的。如果用個別大學生的坎坷遭遇或者少數低學歷者的成功自強來反證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無疑掉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陷阱。而事實上,讀書不僅能改變個人命運,還能推動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不提倡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我們認同『知識就是力量』、『讀書改變命運』,其真正意義上的解讀應是:知識或者讀書給改變命運提供了更多可能,抑或提高道德素養,抑或通達人情世故,抑或增益謀生本領,而非斷章取義地將讀書改變命運個案化、絕對化,更不意味着所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一定能有出息,可以承載一個家庭無限的希冀與使命。 換句話說,部分大學生一時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並不足以解構『讀書改變命運』這一古今中外的人類共識和文化信念。就個體而言,其成才、成功受制於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年齡、知識、涵養,也比如性格、機遇、情商等等。質疑高等教育,但不能因此走向反智-『讀書無用論』只是個偽命題。 事實是,當前教育成本居高不下、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鈎,以及特權製造社會不公在一定程度上讓『讀書改變命運』不再那麼明朗和清晰。但是,這都不是可以否定讀書的價值與意義的理由,因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讀書依然是向上流動的可靠渠道。而且,這樣路徑正在被一代又一代精英學子的實踐所證實。 來源:重慶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