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學之約』活動迎來了中國和德國的文壇名家。在接受採訪時莫言稱,自己最近翻出了上世紀60年代的小人書,一本【岳飛槍挑小梁王】看得熱淚盈眶,並說現在孩子條件好了,也沒有這麼好的書了。(9月3日【北京日報】)
莫言的感慨動情,不僅折射小人書對兒童成長的影響,而且反映出當今整個兒童文學創作不盡如人意的現狀。物以稀爲貴。不只是上世紀60年代,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物質生活都極度貧困匱乏,群眾文化娛樂生活自然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當時,一個村子一個月左右會有一場免費露天電影放映,每到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像過節般從四面八方趕到村小學操場,津津有味地從頭看到尾,鮮有人提前『溜號』。後來,農村生產小隊有條件稍好的人家率先買了14英寸黑白電視,這家門前的稻場就成爲眾多鄉鄰晚飯後睡覺前的樂園。小人書對於農村孩子來說,更是稀罕的寶貝,在我小時候,哪家孩子手中有幾本小人書,那他一定會成爲許多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大家都要圍著他打轉,極盡殷勤討好(比如替他背書包或做作業,也可能是把自己都捨不得吃的燒紅薯玉米之類美食送給他『老人家』品嘗),只爲可以借來小人書大飽眼福。當年我母親靠賣柴禾給我買了【沸騰的群山】、【飛將軍李廣】(前者是小人書,後者是一本小冊子),我至今都不能忘記,當時是如獲至寶般如饑似渴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讓別人任意抽出書中某一句話我都能說出它所在頁碼。還有一點也不能忽視,那就是當年連環畫製作精良,作品質量不一般。勿庸諱言,相比當下商業氣息濃郁、功利浮躁之風極盛的時代,當時各行各業的人們內心都保持著難得的單純與清澈,無論是連環畫創作者與編輯人員都非常投入敬業,那時連環畫從裝幀印刷到內涵氣質幾乎都無可挑剔,即便今天再出連環畫,不但無法超越過去,恐怕也難以望其項背。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連環畫風光不再,越來越走向『文物』或『古董』,目前僅存的連環畫畫刊【連環畫報】,銷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28萬份降到近年來的1萬份左右。從創作者層面看,如今還在連環畫領域堅持的藝術家與三四十年前連環畫鼎盛時期相比,比例爲1比100。連環畫或小人書不可抑制的退步,既是新時代多元文化合力沖刷的結果,更有其自身故步自封的致命原因。進入新時期以後,連環畫在選題和繪畫手法上不免落入窠臼,選題依然沿襲數十年前視野,多爲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傳統故事,而嚴重缺乏對當下生活的關注。 小人書的尷尬今生,在相當程度上是整個兒童文學發展現狀的影射。一方面,我們要承認當代兒童文學創作確有繁榮之勢,一批兒童文學作家創作出若干優秀的兒童小說、童話、散文、詩歌等作品,【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童話世界】等兒童文學期刊發行量也很大,但兒童文學創作熱鬧背後存在審美先天不足(從魯迅、葉聖陶等兒童文學開拓者到今天兒童文學作家,都過分強調寓教於樂而喪失兒童文學本該有的繽紛爛漫特質)、視野狹窄、過分商業化等深刻隱憂。 儘管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樣式,小人書發展的黃金期是與特定時代聯繫在一起的,但改變兒童文學創作現狀仍然值得期許。因爲即使小人書完全淪爲『文物』,兒童文學卻應該有著廣闊的未來。借鑑吸收世界優秀兒童文學經典的思想與藝術特色,在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審視兒童文學創作,擺脫過度商業化的侵襲,是中國兒童文學走向世界走向未來的光明路徑。(塗啟智) 來源:深圳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