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保留手寫漢字之美、傳承漢字文化』,央視科教頻道在今年暑期推出【全國漢字聽寫大會】,首次通過競賽的方式,決出年度漢字聽寫冠軍。
多有意思,隔壁鄰居頒發的是年度中國好聲音獎盃,這裡對決的卻是年度漢字聽寫王,就像寧財神喜歡拿他小學三年級獲得了航模大賽冠軍來說事兒一樣,具有典型小學特色的『聽寫』一詞,既讓成年觀眾產生微妙的穿越感,也爲當代漢字的讀寫危機狀況敲了敲邊鼓。 於是在這個眾多選秀節目泛濫螢屏的夏天,『漢字聽寫大會』引發了不少關注,並從此讓每個周五晚上成了觀眾們自發的聽寫時段。在這個鍵盤代筆,屏幕代書的網絡時代,漢字究竟何去何從?問題已經糾結得夠久了,如今終於由媒體打響了漢字保衛戰又一槍。 都是中學生參賽 高頻詞寫不出來 事實上,【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並沒有華麗的舞美,也沒有豪華的明星陣容,節目形式單純,首先參賽者基本上都是來自各個省的初中學生,評委則是由各個大學的教授以及中國文字語言領域的專家所組成,同時爲了保證出題的公正性,在每期節目中,都會有將近60個漢字詞語通過央視播音員字正腔圓的播報聲中說出,選手需要在一定時間內將這個詞聽寫出來。場內甚至沒有現場出主持人,有的僅僅是場外的主持人以及指導嘉賓,每位參賽隊員自覺走到答題台前,確認題目回答完畢後得到答案,然後走回候場區或者場外拉拉隊區,整個現場在沒有現場主持人的情況下井井有條,這不僅讓人思索,究竟是場內規則的合理設置還是因爲本身漢語言文字的嚴肅性而保證了現場秩序? 這些試題當中,大多數都是人們經常會遇到的詞語,而當比賽進入焦灼狀態時,才會出現一些生僻詞以決出勝負。整個過程中,最觸動人神經的並不是參賽者聽寫不出像『犖(luò)犖大端』、『Z(cūn)烏』這樣使用機率很低的詞,而是像『癩蛤蟆』、『噴嚏』、『扭捏』這些人們平時生活中使用頻率很高的字詞。每期節目中,導演組都會專門設置一個由10人組成的成 人聽寫團,與台上小選手一起聽寫,令人意外的是,其中正確率爲零的詞語中,不少就是像『噴嚏』、『扭捏』、『僭越』這樣並非生僻的詞語,而像『滂沱』、 『捋虎鬚』的正確率也只有10%。相比台上初中生們的超級發揮,相信台下及電視機前的成年觀眾都會覺得汗顏。據節目組統計,最初設計考題時,先用大學畢業5年後的成人測試,成人正確率只有40%,又用同樣的試卷到中學去測試,初二學生的正確率卻高達80%,反覆幾次修改都是類似的結果,多數人都中學一畢業就把字詞還給老師了。 類似節目不少 爆發笑話無數 除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外,類似的漢字類節目還有【漢字英雄】;而此前的知識競技類節目【開心辭典】,【非常6+1】中,也有不少參與者鬧出過關於漢字的笑話。 8月初的一期【漢字英雄】,來自四川汶川的初二女生湯星月因『害臊』的『臊』字寫不出而向語文老師電話求助時,電話一端的語文老師竟然也不會寫。嘉賓高曉松和於丹合計著,要去四川給那邊的語文老師補習。 月末,在『漢字英雄』的官方微博新聞播報上,居然寫著『【海晏河清】讓「璺字哥」段智程離開的成語「海晏河清」很有點埋伏的意味。三個字都帶三點水,唯獨宴沒有。』――漢字類節目的官方微博,竟然把重點說文解字的『晏』字寫錯。 漢字英雄出現後,還有不少網友自己開發笑話:人名起作『LL』,讀作『吊絲』;U,讀(jiào ),就是『只要』的意思;~,讀(bū), 是工作人員的意思;T,讀(wěng),意思是天空晴朗無雲;蹋讀(tiān),是『天』字的古體字,跟『王八』可沒關係呦。 如果讀者想要挑戰一下自己,不妨試著把以下詞彙自己默寫一下,挑釁(xìn)的『釁』;一笑一顰(pín)的『顰』;舂(chōng)米的『舂』;瘸(qué)腿的『瘸』;簸箕(bòji)的『簸』;詭譎(jué)的『譎』;稼穡(sè)的『穡』――能寫對五個,就證明你的語文課不是數學老師代上的。 魅力來自漢字 遊戲規則簡單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賽程的設置還是很科學的。在比賽場中,參賽者以及指導老師們沉浸在單純的『驗證知識』、『渴望真理』的氛圍中,整出節目並沒有變成一場穿漢字外衣行商業選秀之實的鬧劇。比賽看似是幾個隊伍之間的較量,究其本質,仍是對知識的考核,作爲一場比賽,參賽者之間的競爭關係被淡化到幾乎沒有,對手有且只有一個,就是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同時在從整期節目中現場觀眾們的表現來看,他們真真正正地參與到了這台節目中,其秘訣並不在於華麗舞美所激發的現場荷爾蒙,也不在於評委嘉賓們的個人魅力或突發搞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秘訣恰恰是――沒有秘訣,亦或者說它的秘訣恰恰就是漢字本身。與漢語言文化做對手,遊戲規則前所未有的簡單,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探尋漢字的奧妙,就像探索一片森林,它的內部如此雲蒸霞蔚森羅萬象,你了解它越多便越能如魚得水,如同獵人在自家後院信步閒庭;但若腦子裡儲存的信息不夠,不好意思,肯定鬼打牆了。漢字這一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符號,同時又是流傳了上千年不斷擴充的文化寶庫。看似人人都會,卻又未必人人都懂。正是這種『熟悉』而又『陌生』的矛盾感調動了所有的觀眾,又讓所有觀眾對這個問題本身提出了反思――究竟什麼是漢字?我是否了解漢字呢? 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新詞不停地冒出頭角,舊詞一點點地沉沒在時間的大河卻又時不時地竄出來驚艷你的雙眼,無論多麼全面且強大的大腦都無法將自己的知識面完全覆蓋到漢語的每個角落,正如年幼的人未必曉得『Z烏』,『犖犖大端』,而年長的人也未必了解『累不愛』,『人艱不拆』。自倉頡造字起,每個時代的華夏民族將自己的魂魄注入到了那看似熟悉的文字中,再不斷地將之淘汰進化而變成今天的模樣,而恰恰因爲文字影響我們太深,以至於我們竟難以察覺了。但是無知無覺本身就是一種退步,古人的文字遊戲,是『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句),一馬陷足污泥內老畜生怎能出題(蹄)』,今人的文字遊戲,卻多是『小千的女朋友叫小北,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他們變成了小乖』,意趣高下見仁見智。漢字節目倒是讓我們重新找到了那區別字詞、學習運用的那份快樂,但沒有系統的學習,文化找回仍是空談。(李京蔚) 編輯:秋痕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