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一代道教『師爺』侯寶桓:道教界尊稱其『侯爺』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2-2-28 15:13|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1613| 評論: 0|來自: 中國新聞網 

摘要:  中新網惠州2月28日電 題:侯寶桓:一代道教『師爺』    作者 宋秀傑 曠天琪   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的廣東羅浮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在羅浮山的『九觀十八寺二十八庵』中,黃龍觀是占地面積最大,建築 ...
 中新網惠州2月28日電 題:侯寶桓:一代道教『師爺』 
  作者 宋秀傑 曠天琪
  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的廣東羅浮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在羅浮山的『九觀十八寺二十八庵』中,黃龍觀是占地面積最大,建築規模最為宏偉的宮觀。1992年春,香港青松觀侯寶桓道長投資重建了黃龍觀,不僅延續了黃龍觀的鼎盛香火,更為道教文化在全國乃至全球的傳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侯道長離世已13年了,記者近日重新探訪黃龍觀,巧遇侯道長的弟子梁俊雄道長和黃龍觀創建人之一歐穗科大師,從道長邊人的介紹中,可以窺見他熱心宗教幾十載背後很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 

  侯寶桓與黃龍觀
  據歷史記載,黃龍洞原稱金砂洞,『黃龍』得名於南漢國主劉岩。劉岩曾在金砂洞大興土木建了金碧輝煌的行宮――天華宮,他親臨此行宮視察,甚感滿意。晚上歇息之時,他夢見一條黃龍從宮側騰身而起,一飛沖天。劉岩非常高興,認為是國運永固之吉兆,就將金砂洞改名為黃龍洞,又取『飛龍在天』之意。清代康熙年間,山東嶗山派道士張妙升在黃龍洞中憑弔古蹟,發現黃龍洞風水勢旺,紫氣東來,實乃修身養性,悟道論玄的最佳洞天,於是在天華宮的故址上,創建了黃龍觀。
  然而,黃龍觀也未曾逃過歷史的劫難。『文革』期間,黃龍觀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殿宇盡毀,只有敗瓦殘垣遺留在草叢中。直到1992年春,侯寶桓道長帶領的香港青松觀一行,在惠州市博羅縣政府官員的陪同下視察了黃龍觀故址。終於與博羅縣政府簽訂了重建黃龍觀協議書,由香港青松觀撥巨資在原址重建。
  工程於1993年4月奠基動土,耗資5000多萬元人民幣,並於1995年10月舉行開光慶典。據說,慶典之時,天邊有兩條帶狀白雲,宛如游龍在天邊飛舞,約10分鐘才隱隱散去,成千來賓嘖嘖稱奇。
  之後,又持續投資增建了黃龍大道,慈恩亭和大型牌坊等,至今耗資將近一億五千萬元人民幣。
  宗教創新 獨樹一幟
  侯寶桓道長入道大半生,對中國道教教育和古老宗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在道教界內也極富盛名,大家都尊稱他『侯爺』。他親手栽培的弟子,黃龍觀現任道長梁俊雄認為,侯爺雖已羽化登真,但他對道家傳統文化的熱愛,以及他為道家文化創新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依然深深影響着今天的中國道教界。
  除了立足香港發展道教,侯道長力從祖師聖訓『播玄風於全球』。自1997年起,便開始着手弘道於海外,先後在美國、加拿大、澳洲以及新加坡等地興建5間青松觀。
  在內地,侯道長也懷着愛國愛教的情懷,自八十年代起多次參訪祖國的名山古觀,每見到宮觀及道友有困難,皆竭誠關懷並給予慷慨幫助。他連年奔走,除了透過中國道教協會向『希望工程』捐款,更為內地較貧困的道觀維修殿宇,收回宮觀達兩百餘所之多。侯爺甚至到了晚年,仍頻繁往來內地和香港之間,為祖國宮觀的重修事宜而奔波。
  多年來,侯道長致力於團結同道友好,提升道教文化在學術界的地位。自60年代起,先後主持籌建了『香港道教聯合會』、台灣的『中華道教學院』、『香港道教學院』等,時刻不忘培育道教人才的使命。除了在中、小學及北京的中國道教學院設立獎學金之外,更贊助及舉辦三次大型的國際道教學術會議。更創辦『國際道教聯會』,以聯合世界研究道家道教的學者專家,共籌弘道大計。
  熱心慈善 胸懷大愛
  香港青松觀的區穗科大師是侯爺生前的好朋友。他17年前從香港來到大陸,協助侯爺一同籌劃重建黃龍觀事宜,17年來,他放下家庭和事業,至今依然在黃龍觀協助管理各項事宜。區大師說,剛認識侯爺的時候,侯爺一身穿得破破爛爛,衣服上打着補丁,但衣衫襤褸遮蓋不了他充滿大愛的心。侯爺熱心宗教和公益事業,雖嚴於律己,對幫助他人卻從來是慷慨大方,這樣的處世為人深深感動了區先生。
  侯道長從不藏私,在社會公益尤其是教育方面更是不遺餘力。他時常掛在口邊的是『提倡道德教育』,一生在各地興辦了多所義學性質的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機構。每當某地遇上自然災害,就積極參與賑災,派寒衣、施良藥,建立多所養老院、醫療診所等。
  如今,羅浮山黃龍觀香火鼎盛,到訪的遊客數量也連年攀升,在一些節假日旺季,每天的遊客甚至達到上萬人。侯爺當年栽培的20多位道人也堅守着黃龍觀,傳播道教文化,也將侯道長高風亮節,大愛無私的精神傳承千秋萬代。(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