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许光耀
前不久,署名为广州美术学院杨之光、陈金章等多位教授集体编著的《岭南画派技法范本》被杨之光本人揭发系伪书;随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对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夜莺与玫瑰》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本打着林徽因旗号的伪书。虽然两家出版社迄今均未作出回应,但事关“伪书”的风波时有发生,仍让读者和业界疑问――为何伪书屡禁不止? 伪书泛滥破坏出版环境 伪书是对出版界涉及图书作者、内容、营销手段含有虚假信息的出版物的总称,并非历史文献学概念。去年,红极一时的以“西点军校22条军规”为主题的图书被证实为伪书;《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也被证实书中的训言均系杜撰。哈佛大学图书馆明确回应:我们从没有过这样的标语。该书作者署名丹尼・冯,看似为老外,经查却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伪书”《没有任何借口》销量更是超过200万册。 目前,出版市场常见的伪书有三种:第一种,伪造外国作者及虚假评论。第二种,盗用国外已有影响或畅销的图书书名及相关信息,中文图书内容则完全或部分系自行编写。第三种,假冒国内著名作者。华东师大出版社总编辑阮光页表示,伪书破坏了社会诚信环境,也是出版社对自己出版和策划能力不自信的表现。同时,伪书破坏性地打击了原创作者的积极性及出版社引进原创版权作品的积极性。 高利益难监管促伪书泛滥 高利益是推动出版社出版伪书的主要原因。从成本来看,引进国外图书既要支付外方版税又要支付翻译稿酬;购买外版书,程序复杂,审核严格;还需市场推广、广告宣传等。炮制伪书,这些程序都不需要,可谓花小钱赚大钱。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建伟认为,伪书作为商品销售,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维权。伪书大致相当于假冒伪劣商品,侵害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虽然伪书涉嫌违法,国家新闻出版署也一直在加大对伪书的监管力度,但伪书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监管有时也难有作为。大连版权保护协会会长李东平说,在对图书质量监管上,我国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实名书号制,二是重大选题备案。但这两项并不对策划人和写手形成监管。在伪书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版社有编审、校对、印刷的权利,但在选题策划和写作上往往交由策划人、工作室,图书出版的策划、发行等环节和出版社没有关系。因此,行政管理部门难以在出版前进行监管,至多只能事后行政处罚。 建议读者增强鉴别能力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总经理祝君波表示,不少名作家都有被冒名出版伪书的经历,但一一调查了解耗时耗力,不少作家虽被冒名,却并未追究出版社的法律责任。有的伪书伪造国外作家手笔,原作者更难对此追究责任。祝君波呼吁,作家名人,一旦发现被冒名出版伪书,就应追究出版社责任,共同抵制伪书。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出版社的把关和来自读者等民间力量的监督是遏制伪书出版、发行的三股重要力量,这三股力量应该有效结合起来。 业内人士也提醒读者增强鉴别伪书的能力。有效的鉴别方法包括 “三看一查”:一看“著”还是“编”,“编”的书慎选;二看版权页的英文说明,版权页英文版权说明不完整的书,很有可能是伪书;三看目录和内容,翻译图书的目录或内容带有典型中国文风的书可能是伪书;一查,读者可上美国亚马逊书店网站或搜索引擎查看英文书名和作者,查询不到书的英文原名与作者的很有可能是伪书。 来源:解放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