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許光耀
前不久,署名為廣州美術學院楊之光、陳金章等多位教授集體編著的【嶺南畫派技法範本】被楊之光本人揭發系偽書;隨後,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對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夜鶯與玫瑰】提出質疑,認為這是一本打着林徽因旗號的偽書。雖然兩家出版社迄今均未作出回應,但事關『偽書』的風波時有發生,仍讓讀者和業界疑問――為何偽書屢禁不止? 偽書泛濫破壞出版環境 偽書是對出版界涉及圖書作者、內容、營銷手段含有虛假信息的出版物的總稱,並非歷史文獻學概念。去年,紅極一時的以『西點軍校22條軍規』為主題的圖書被證實為偽書;【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也被證實書中的訓言均系杜撰。哈佛大學圖書館明確回應:我們從沒有過這樣的標語。該書作者署名丹尼・馮,看似為老外,經查卻是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偽書』【沒有任何藉口】銷量更是超過200萬冊。 目前,出版市場常見的偽書有三種:第一種,偽造外國作者及虛假評論。第二種,盜用國外已有影響或暢銷的圖書書名及相關信息,中文圖書內容則完全或部分系自行編寫。第三種,假冒國內著名作者。華東師大出版社總編輯阮光頁表示,偽書破壞了社會誠信環境,也是出版社對自己出版和策劃能力不自信的表現。同時,偽書破壞性地打擊了原創作者的積極性及出版社引進原創版權作品的積極性。 高利益難監管促偽書泛濫 高利益是推動出版社出版偽書的主要原因。從成本來看,引進國外圖書既要支付外方版稅又要支付翻譯稿酬;購買外版書,程序複雜,審核嚴格;還需市場推廣、廣告宣傳等。炮製偽書,這些程序都不需要,可謂花小錢賺大錢。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李建偉認為,偽書作為商品銷售,消費者可以通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維權。偽書大致相當於假冒偽劣商品,侵害的是消費者的知情權與公平交易權。雖然偽書涉嫌違法,國家新聞出版署也一直在加大對偽書的監管力度,但偽書產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監管有時也難有作為。大連版權保護協會會長李東平說,在對圖書質量監管上,我國目前有兩種方式,一是實名書號制,二是重大選題備案。但這兩項並不對策劃人和寫手形成監管。在偽書的實際生產過程中,出版社有編審、校對、印刷的權利,但在選題策劃和寫作上往往交由策劃人、工作室,圖書出版的策劃、發行等環節和出版社沒有關係。因此,行政管理部門難以在出版前進行監管,至多只能事後行政處罰。 建議讀者增強鑑別能力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總經理祝君波表示,不少名作家都有被冒名出版偽書的經歷,但一一調查了解耗時耗力,不少作家雖被冒名,卻並未追究出版社的法律責任。有的偽書偽造國外作家手筆,原作者更難對此追究責任。祝君波呼籲,作家名人,一旦發現被冒名出版偽書,就應追究出版社責任,共同抵制偽書。政府主管部門的監管、出版社的把關和來自讀者等民間力量的監督是遏制偽書出版、發行的三股重要力量,這三股力量應該有效結合起來。 業內人士也提醒讀者增強鑑別偽書的能力。有效的鑑別方法包括 『三看一查』:一看『著』還是『編』,『編』的書慎選;二看版權頁的英文說明,版權頁英文版權說明不完整的書,很有可能是偽書;三看目錄和內容,翻譯圖書的目錄或內容帶有典型中國文風的書可能是偽書;一查,讀者可上美國亞馬遜書店網站或搜索引擎查看英文書名和作者,查詢不到書的英文原名與作者的很有可能是偽書。 來源:解放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